借得茅檐住,荒芜不扫除。
星寒知怯鼠,春涨欲通鱼。
一径野篱密,半墙秋草疏。
雨馀添藓晕,曲曲作虫书。
借得茅檐住,荒芜不扫除。
星寒知怯鼠,春涨欲通鱼。
一径野篱密,半墙秋草疏。
雨馀添藓晕,曲曲作虫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显荒凉的乡村景象。诗人借住于一处荒废的茅檐之下,环境虽简陋却自有一番风味。首联“借得茅檐住,荒芜不扫除”点明了居住环境的简朴与荒凉,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
颔联“星寒知怯鼠,春涨欲通鱼”通过自然界的细节描写,营造出夜晚的寂静与春水初涨的生机。星星似乎也感受到了寒冷,老鼠在夜间小心翼翼地活动;而春天的涨水则预示着生机勃勃,仿佛要将鱼儿引向新的水域。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也暗示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颈联“一径野篱密,半墙秋草疏”进一步展现了茅檐周围的环境特点。一条小径旁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野篱,而半墙之上则生长着稀疏的秋草。这种对比,既体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尾联“雨馀添藓晕,曲曲作虫书”以雨后苔藓的生长和虫子在曲径上留下的痕迹,作为收束,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也是对生活细节的诗意捕捉。雨后的苔藓如同一圈圈的花纹,而虫子留下的痕迹则像是在曲径上书写着自然的诗篇。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烂熳朝眠后,频伸晚起时。
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酒性温无毒,琴声淡不悲。
荣公三乐外,仍弄小男儿。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
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
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
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材。
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