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以无心得,相以有心现。
无心割截平,有心庄严展。
无心无罪福,福罪有心见。
割截与庄严,有无心转变。
一人成两心,两人圆一念。
积精遂密藏,至诚忻佛面。
大士无缘慈,照临仝时遍。
各以佛子根,真实通方便。
道以无心得,相以有心现。
无心割截平,有心庄严展。
无心无罪福,福罪有心见。
割截与庄严,有无心转变。
一人成两心,两人圆一念。
积精遂密藏,至诚忻佛面。
大士无缘慈,照临仝时遍。
各以佛子根,真实通方便。
这首诗通过对比无心与有心,揭示了佛法中关于因果、慈悲与平等的深刻哲理。诗人以“道以无心得,相以有心现”开篇,指出道的本质在于无心,而世间万物的显现则因有心而生。接着,“无心割截平,有心庄严展”描绘了无心与有心的不同作用,前者如同自然法则般平和,后者则赋予世界以形式与装饰。
“无心无罪福,福罪有心见”进一步阐述了因果律,说明罪福并非由无心所决定,而是由有心的行动产生。随后,“割截与庄严,有无心转变”强调了心念的转换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一个人的心念可以转化为两种不同的状态,而这种转变取决于个人的意愿与选择。
“一人成两心,两人圆一念”表达了个体内心的复杂性以及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融。通过积累精诚与秘密的藏纳,达到至诚之心,最终能见到佛的面容,象征着内心纯净与智慧的觉醒。
“大士无缘慈,照临仝时遍”赞美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无论何时何地,都普照众生,体现了菩萨的无边慈悲与平等之爱。“各以佛子根,真实通方便”则鼓励每一个人都应以佛子的身份自居,通过真实的修行与灵活的方法,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增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无心与有心的辩证思考,展现了佛法中关于宇宙真理、因果律、慈悲与平等的深刻见解,以及个体在修行过程中的自我转化与成长。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