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何穷,为农已老,鸿鹄高飞千里。
盈掬黄花,一尊渌酒,烂醉南山画里。
乐天知命,乘化逍遥,那论贤愚五子。
自归来,谢却征书,耻作安刘园绮。
忆前人、百甓宜劳,八州建节,身傍浔阳开士。
细咏荆轲,长怀易水,此岂山林步履。
典午遗墟,中原沉陆,歌哭心迷悲喜。
托闲情,一赋非瑕,我有所思而已。
乞食何穷,为农已老,鸿鹄高飞千里。
盈掬黄花,一尊渌酒,烂醉南山画里。
乐天知命,乘化逍遥,那论贤愚五子。
自归来,谢却征书,耻作安刘园绮。
忆前人、百甓宜劳,八州建节,身傍浔阳开士。
细咏荆轲,长怀易水,此岂山林步履。
典午遗墟,中原沉陆,歌哭心迷悲喜。
托闲情,一赋非瑕,我有所思而已。
这首《苏武慢·咏陶元亮》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词人张夏所作,以陶渊明(陶元亮)为题,展现了对这位东晋田园诗人深沉的情感与敬仰。
词中以“乞食何穷”起笔,描绘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的生活状态,但其精神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为农已老”,点明了陶渊明晚年以耕作为生,虽年岁已高,仍坚持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鸿鹄高飞千里”,借用了象征性意象,表达了陶渊明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盈掬黄花,一尊渌酒,烂醉南山画里”,描绘了陶渊明在自然美景中饮酒赏花的情景,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生活之美的态度。“乐天知命,乘化逍遥”,强调了陶渊明顺应自然规律,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
“那论贤愚五子”,反映了陶渊明对社会评价的淡然态度,他更关注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非外界的赞誉或批评。“自归来,谢却征书,耻作安刘园绮”,进一步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独立人格的坚守。
“忆前人、百甓宜劳,八州建节,身傍浔阳开士”,通过回忆前人的事迹,赞美了陶渊明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与坚持,以及他在浔阳(今江西九江)的隐居生活,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细咏荆轲,长怀易水”,将陶渊明与荆轲相提并论,暗示了陶渊明内心深处对英雄气概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
“典午遗墟,中原沉陆,歌哭心迷悲喜”,描绘了陶渊明面对国家动荡、民族危难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故国的怀念,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托闲情,一赋非瑕,我有所思而已”,最后以陶渊明的创作精神收尾,表达了词人对陶渊明作品的欣赏与共鸣,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整首词通过对陶渊明生平、思想、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词人对这位古代文人的深刻理解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词人自身对自由、自然、理想的追求与思考。
太霄帝君神霄府,一日玺书行海寓。
筑宫奔走谁敢後,万牛挽材山作础。
步虚夜半落云间,玉磬漻漻鸾鹤舞。
帝师丞相领使名,侍晨校籍纷如雨。
洛阳临淮小睥睨,御史立奏投裔土。
从来桑门喜嘲竞,举国冠巾噤无语。
古传东海会扬尘,君看此地亦荆榛。
霓旌仙仗空遗堵,甃缺台倾知几春!
牧儿驱牛啮庭草,谁记剑佩来朝真?
斜阳却上笋舆去,沟水泠泠愁杀人!
去岁出蜀初东游,峨舸大艑下荆州。
便风转头五百里,吟啸已在黄鹤楼。
戏拈铁笛吹出塞,水涌月落鱼龙愁。
明朝喧传古仙过,碧玉带束黄絁裘。
岂知一官自桎梏,簿书期会无时休。
丰城宝剑已化久,我自吐气冲斗牛。
洞庭四万八千顷,蟹舍正对芦花洲。
速脱衣冠挂神武,散发烂醉垂虹秋。
我登青城山,云雨顾在下,月色缟岩谷,欲睡不忍舍。
明朝下半岭,颇怪哀湍泻,山麓云未归,平地泥没踝,乃知宿处高,所恨到者寡。
有客谈泰山,昔尝宿石室,夜分林采变,阳谷看浴日,九州皆片麈,盛夏犹惨栗。
我闻思一往,安得飞僊术?
但愿齐鲁平,东封扈清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