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
凤凰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
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
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
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
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
凤凰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
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
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
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老的钗在井中被遗忘,后来又被发掘出来的情景。开篇“古钗堕井无颜色”两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钗的历史沧桑和它在泥土中的沉默。"百尺泥中今复得"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件古物重见天日的惊喜。
接着,“凤凰宛转有古仪”写出了钗上精美的凤凰图案,彰显其古老的风格和制作工艺。"欲为首饰不称时"则流露出诗人对现世不再重视此类传统装饰物的感慨。
"女伴传看不知主"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女性在欣赏这件古钗时,不清楚它真正的主人和来历。"罗袖拂拭生光辉"则形象地展示了她们用衣袖轻拂去除上面的污渍,让钗重新散发出光芒。
"兰膏已尽股半折",诗人细致地观察到钗上的香膏已经消失,只剩下一半的钗身微微弯曲。"雕文刻样无年月"则表达了钗上精美的雕刻虽仍清晰可见,但已经无法追溯其制作的年代。
最后两句“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意味着即使这件古钗重新被珍藏起来,但它已不再是过去时代的装饰品,和曾经佩戴它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物是人非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一件古老钗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以及面对时光流转和价值观改变的无奈。张籍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将这件古物的故事与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首耐人寻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