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全文
唐 / 王昌龄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0)
注释
石溪:布满石头的小溪。
流已乱:水流变得湍急且不规则。
苔径:长满青苔的小路。
人渐微:行人越来越少。
日暮:傍晚时分。
东林:泛指东方的树林,此处特指修行之地。
山僧:住在山中寺庙的僧人。
还独归:独自返回居住地。
昔:过去,从前。
庐峰:庐山,这里代指隐逸修行的地方。
意:心意,情趣。
远公:指古代的高僧,如慧远法师,这里泛指高洁的僧人。
违:不同,相背离。
道性:修道者的心性。
深寂寞:非常孤寂。
世情:世俗人情。
多是非:充满了纷争和对错。
会寻:将来一定会去寻找。
名山:有名的山,常指修行圣地。
去:离开,前往。
岂复:哪里还,岂不是。
望清辉:期待看到清静明亮的光辉,比喻精神上的宁静与超脱。
翻译
石头小溪里的水流已经变得湍急混乱,长满青苔的小路上行人渐渐稀少。
太阳落山时分,在东边的树林下,山中的僧人独自返回寺中。
往昔心怀庐山之幽意,更何况现在与远离尘嚣的高僧不同道。
修道之心深沉而寂寞,世俗之情充满是非纷扰。
将来定会去寻找名山修行,哪里还期望能再见到世俗的清静光辉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两句,写出了一个秋季的山林景色,溪水因枯木倒塌而变得紊乱,而曾经热闹的人迹也逐渐稀少,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反映出他对喧嚣红尘的疏离感。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则具体描绘了一个时间背景和场景:黄昏时分,一位山中僧侣独自返回庐舍。这不仅是外在景象的描写,也暗含诗人对那种淡泊明志、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两句表达了诗人过去曾有过栖息于山林之中的愿望,但现在这种愿望却与现实中的一些人物或事物产生了矛盾。这里的“远公”可能是指某位隐逸之士,而“违”字则透露出一种无法如愿的无奈。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清醒,他对“道”的追求本质上是深邃和寂寥的,而世间的情感和事物则充满了虚假与纷争。

最后两句"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表达了诗人最终的决心——要去寻找那些著名的山峰,也许在那里能够找到心灵的净土,不再被世俗的光辉所诱惑。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对内心平静与清明的一种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深切愿望。

作者介绍
王昌龄

王昌龄
朝代:唐   字:少伯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生辰:698— 756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猜你喜欢

墨梅四首·其一

生憎丹粉累幽姿,故着轻煤写瘦枝。

还似故园江上影,半笼烟月在疏篱。

(0)

喜刘宝学彦修得归因叙初别时悽怆之意十首·其二

三泉退敌捐躯日,五岭逢纷去国年。

皇天自古扶忠义,不必临风畏跕鸢。

(0)

晚晴

前山收苦雾,宿鸟有新声。

万里南天客,三冬此日晴。

(0)

崇山图七贤诗·其四

负郭幽崖面武当,襄江前占水云长。

四时景趣无穷尽,俱向公家静隐堂。

(0)

读赵飞燕外传杂诗七首·其二

九回沉水新为髻,故绣裙襦稳称身。

祸水歘来漂燎火,知几唯有淖夫人。

(0)

览镜

览镜知予骨相屯,便当终与老农邻。

议将此地为菟圃,种药栽花二十春。

(0)
诗词分类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诗人
苏葵 林弼 郭印 区越 林希逸 韩元吉 李石 葛胜仲 缪公恩 王称 陈宓 王洋 史鉴 童冀 喻良能 何吾驺 孙继皋 章甫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