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两句,写出了一个秋季的山林景色,溪水因枯木倒塌而变得紊乱,而曾经热闹的人迹也逐渐稀少,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反映出他对喧嚣红尘的疏离感。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则具体描绘了一个时间背景和场景:黄昏时分,一位山中僧侣独自返回庐舍。这不仅是外在景象的描写,也暗含诗人对那种淡泊明志、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两句表达了诗人过去曾有过栖息于山林之中的愿望,但现在这种愿望却与现实中的一些人物或事物产生了矛盾。这里的“远公”可能是指某位隐逸之士,而“违”字则透露出一种无法如愿的无奈。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清醒,他对“道”的追求本质上是深邃和寂寥的,而世间的情感和事物则充满了虚假与纷争。
最后两句"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表达了诗人最终的决心——要去寻找那些著名的山峰,也许在那里能够找到心灵的净土,不再被世俗的光辉所诱惑。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对内心平静与清明的一种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深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