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
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
欲引煮春山,僧房架刳竹。
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
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
欲引煮春山,僧房架刳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以瀑布为主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动态美。首句“山头出飞瀑”,生动地刻画了瀑布从山顶奔腾而下的景象,犹如玉液飞溅,声音清脆如寒玉鸣响。接下来的“落落鸣寒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音响效果,给人以冷冽而动听的感受。
“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两句,通过数字的递进,描绘了瀑布自高而低,层层跌落的过程,富有节奏感,展现了瀑布的连续性和力量。诗人似乎在引导读者跟随瀑布的轨迹,从山巅到山腰,再到山脚,感受其逐渐减弱的气势。
最后两句“欲引煮春山,僧房架刳竹”,则转向了瀑布的实际用途。诗人想象用这股山泉引入僧房,烧水煮茶,既体现了对自然的亲近与利用,也暗含了僧人生活的宁静与简朴。刳竹(剖开竹子)一词,更增添了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瀑布的动态美,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禅意,展现出宋代山水诗的韵味。
北风吹水水不结,只为寒雨不为雪。
雪上衣裳尚可拂,雨湿衣裳寒切骨。
一驴昨夜复钉蹄,夜行只好打前失。
两膝夹骡痛难忍,一身负水坐难稳。
鞭缰在驭骡则驯,随鞍落镫骡则奋。
死生离地只尺馀,死生在眼心尤紧。
予生多役信未安,利名于我竟何干。
与人共作风尘客,却把风尘别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