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帘蝶粉,幽径燕泥,花间小雨初足。
又是禁城寒食,轻舟泛晴渌。寻芳地,来去熟。
尚彷佛、大堤南北。望杨柳、一片阴阴,摇曳新绿。
重访艳歌人,听取春声,犹是杜郎曲。
荡漾去年春色,深深杏花屋。东风曾共宿。
记小刻、近窗新竹。旧游远,沈醉归来,满院银烛。
疏帘蝶粉,幽径燕泥,花间小雨初足。
又是禁城寒食,轻舟泛晴渌。寻芳地,来去熟。
尚彷佛、大堤南北。望杨柳、一片阴阴,摇曳新绿。
重访艳歌人,听取春声,犹是杜郎曲。
荡漾去年春色,深深杏花屋。东风曾共宿。
记小刻、近窗新竹。旧游远,沈醉归来,满院银烛。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在春日游历的景象和心境。开篇“疏帘蝶粉,幽径燕泥”写出了初春的细雨带来的温润气息,蝴蝶飞舞在轻纱般的帘幕间,而幽静的小径上则是燕子留下的泥迹,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场景。紧接着“花间小雨初足”进一步渲染出春雨初歇后花朵间尚存细雨的情趣。
接下来的“又是禁城寒食,轻舟泛晴渌”则转换了场景,从陆地到水面,禁城的寒冷与春日的清淡形成鲜明对比,而“寻芳地,来去熟”表达了行者对于这片花海已然熟稔,反复寻访的情怀。
诗人继续描写“尚彷佛、大堤南北。望杨柳、一片阴阴,摇曳新绿”中的景色,尚未完全苏醒的春意与广阔的大堤相呼应,而望向远处的杨柳,则是一片浓淡不一的绿意。
“重访艳歌人,听取春声,犹是杜郎曲”中,“艳歌人”可能指的是在春天吟唱美丽歌谣之人,而“杜郎曲”则是对旧时音乐的一种怀念表达,表现了诗人对于过往美好记忆的留恋。
后续的“荡漾去年春色,深深杏花屋。东风曾共宿”中,“荡漾去年春色”则是对过去春天美丽景色的回味,而“深深杏花屋”则可能指的是某个隐藏在深处的杏花之屋,它与“东风曾共宿”一同构成了诗人对于往昔时光难忘的情感。
最后,“记小刻、近窗新竹。旧游远,沈醉归来,满院银烛”则是对时间流逝的记录,以及行者在经过重访旧地后,对于新生的竹子有所留恋。诗尾“旧游远,沈醉归来,满院银烛”表达了行者对于旧日游历的遥远记忆,而归来时庭院内点燃的银烛则是对夜晚宁静氛围的一种描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在春天里徜徉、寻觅旧地美好的行者形象,以及他对于春日景色的深情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