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闻庐岳多真隐,故就高人断宿攀。
已喜禅心无别语,尚嫌剃发有诗斑。
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
到后与君开北户,举头三十六青山。
为闻庐岳多真隐,故就高人断宿攀。
已喜禅心无别语,尚嫌剃发有诗斑。
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
到后与君开北户,举头三十六青山。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朝创作的,名为《次韵道潜留别》。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向一位高僧表达自己的心意和离别之情。
“为闻庐岳多真隐”这一句表明诗人听说庐岳有许多真正的隐士,所以决定前往寻访。在“故就高人断宿攀”中,诗人表示愿意追随这位高僧,放弃世俗的生活。
接下来的“已喜禅心无别语”表达了诗人对于禅修的心境有所领悟,并且已经不需要多余的话语来描述这种境界。而“尚嫌剃发有诗斑”则显示出诗人对自己还未能完全超脱世俗的自我批评,即使头发被剃,心中仍然有文学创作的痕迹。
“异同更莫疑三语”这句是劝告对方不要再怀疑他们之间的理解和境界,因为在禅宗中,“三语”往往指的是超越言语的直接心传。紧接着“物我终当付八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世界与自我的关系最终会得到彻底的解脱。
最后两句“到后与君开北户,举头三十六青山”描绘了一种未来再聚的美好愿景,似乎是在说等到以后,他们将一同打开北面的门扉,看着那三十六座青色的山峰,一起享受那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首诗充满了禅意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追求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