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道人秃其首,参同悟真无不有。
太史低眉袖金赠,问我何为閟若口。
一言尚堪海大鱼,再语便作黔之驴。
从它注脚从它作,祇是前贤枉著书。
广陵道人秃其首,参同悟真无不有。
太史低眉袖金赠,问我何为閟若口。
一言尚堪海大鱼,再语便作黔之驴。
从它注脚从它作,祇是前贤枉著书。
这首诗《戏作》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对古代典籍和文人习气的讽刺与反思。
首句“广陵道人秃其首,参同悟真无不有”,以广陵道人为引子,形象地描绘了古代文人对道家经典《参同契》和《悟真篇》的深入研究与理解,仿佛他们能洞悉宇宙万物的奥秘,充满了神秘与智慧的气息。
接着,“太史低眉袖金赠,问我何为閟若口”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历史人物太史的典故,通过太史低头恭敬地赠送金银,反衬出文人对于知识的渴望与尊重。同时,以“閟若口”形容文人闭口不言的状态,既是对古代文人保守思想的讽刺,也暗含着对知识传承与交流的思考。
“一言尚堪海大鱼,再语便作黔之驴”这一联,运用了两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将文人的言语比作能够吸引大海中大鱼的智慧之言,以及一旦过多则会像黔之驴一样显得笨拙无措。这不仅揭示了文人言辞的分寸感,也反映了对知识表达方式的深刻洞察。
最后,“从它注脚从它作,祇是前贤枉著书”表达了对古代学者著作的反思。意思是说,按照前人的注解和方法去做,不过是徒劳无功,因为前人的著作可能已经包含了不必要的繁琐解释或错误理解。这不仅是对传统学术研究的一种质疑,也是对创新精神的呼唤。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戏谑的口吻,通过对古代文人生活状态的描绘和对知识传承的反思,展现了王世贞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批判性思考。
假道庐陵郡,薄游青原山。
山空松桂香,殿阁森回环。
三泉湛寒玉,洗我襟抱烦。
况与二三子,杖屦同跻攀。
笑观颜黄碑,笔势惊飞骞。
昔也有高士,妙指穷玄关。
心花五叶开,法炬千灯传。
当时寻思人,一见心不澜。
至今三百载,水碧山苍然。
嗟我爱山水,所至必纵观。
聊于戎马际,偷此半日闲。
适野慕裨谌,命驾睎谢安。
规模寂寞滨,折冲谈笑閒。
矧兹湖湘盗,钩锄本元元。
弄兵潢池中,岂足劳戈鋋。
愿宣天子德,往使疲瘵欢。
龚遂理渤海,营平破先零。
威灵及襄汉,恢复从荆蛮。
国恩粗可报,乞身返田园。
持此问祖师,神交当解颜。
日染波光红洒洒,风摇影里碧鳞鳞。
神灵来去初无迹,多少江头求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