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初就咽银河,今夜仙郎自姓和。
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
鹊桥初就咽银河,今夜仙郎自姓和。
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和凝的作品,名为《杂曲歌辞·杨柳枝》。诗中描绘了一幅仙境之景,其中“鹊桥初就咽银河”一句,通过鹊桥(即喜鹊)搭成的桥梁与银河(指月亮)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超脱凡尘、达到仙界的向往。接下来的“今夜仙郎自姓和”表明诗人在这一神秘之夜,仿佛成为了一个名为“和”的仙人。
第三句“我不是昔年攀桂树”,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试图攀登桂树(象征着功名与地位)以求得仙果的无奈。而最后一句“岂能月里索姮娥”则是对古代神话中吴刚(或者其他凡人)追寻月宫中的嫦娥的故事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超越现实、达到不可能之境界的渴望。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仙境与永恒美好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