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穷不易办亭材,只恁荒寒处处苔。
种秫便当终老去,爱花能有几人来。
生前尽足竹三径,身外无穷水一杯。
未必诸贤知此意,柴门虽设不曾开。
诗穷不易办亭材,只恁荒寒处处苔。
种秫便当终老去,爱花能有几人来。
生前尽足竹三径,身外无穷水一杯。
未必诸贤知此意,柴门虽设不曾开。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方岳所作,题为《次韵郑佥判(其八)》。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淡泊名利、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安慰的情感。
“穷不易办亭材”,开篇即透露出诗人对于物质条件不足以建造亭台的无奈,但这并未影响其追求自然生活的决心。紧接着,“只恁荒寒处处苔”描绘了一幅荒凉之地,到处覆盖着青苔的画面,显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融入。
“种秫便当终老去”,诗人表达了愿意在这种环境中安度晚年,过一种平静、自给自足的生活。随后,“爱花能有几人来”则流露出一丝孤独感,但这也未能动摇其追求内心宁静的决心。
“生前尽足竹三径”,诗人希望在生命中尽可能多地享受竹林中的清幽小径,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接着,“身外无穷水一杯”则表达了一种超脱物欲,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未必诸贤知此意,柴门虽设不曾开”,诗人自信自己的选择和生活态度,并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即使有识之士也难以理解其深意。而“柴门”这一形象,则增添了一种隐逸、不与世俗接轨的意味,强化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立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心境。
试问司花女。是何年、培植琼葩,分来何谱。
禁苑岂无新雨露,底事刚移不去,偏恋定、鹤城抔土。
却怕杏花生眼觑。先廿年、和影无寻处。
遗草木,悴风雨。看花老我成迟暮。
绕阑干、追忆沈吟,欲言难赋。
根本已非枝叶异,谁把赝苗裨补。
但认得、唐人旧句。明月楼前无水部。
扣之梅、梅又全无语。询古柏,过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