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高情千古,谁得似、仲容贤。
把山海遗音,写归玄璧,妙绝当年。
清风竹林人去,被浮哇、迷却性中天。
不有黄台公子,宁闻清庙朱弦。博山香底坐臞仙。
幽兴想飘然。笑袅袅繁声,三生儿女,恩怨流连。
回头月明千里,正松风、岩壑和流泉。
座上神游八表,知音不在言传。
想高情千古,谁得似、仲容贤。
把山海遗音,写归玄璧,妙绝当年。
清风竹林人去,被浮哇、迷却性中天。
不有黄台公子,宁闻清庙朱弦。博山香底坐臞仙。
幽兴想飘然。笑袅袅繁声,三生儿女,恩怨流连。
回头月明千里,正松风、岩壑和流泉。
座上神游八表,知音不在言传。
这首元代王旭的《木兰花慢·听姜惠甫摘阮》是一首词,表达了对姜惠甫音乐才华的赞赏以及对高雅情操的向往。词中通过描绘姜惠甫演奏阮琴的场景,展现了其技艺的超凡与音乐的魅力。"想高情千古"一句,直接赞美了姜惠甫的高尚情操超越了时空。接着,词人将他的音乐比作山海遗音,归于玄璧,赞美其艺术造诣之高。
"清风竹林人去",借用了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典故,暗示姜惠甫的音乐如同竹林中的清风,能洗涤人心,让人忘却世俗。"不有黄台公子,宁闻清庙朱弦",进一步强调了姜惠甫的音乐超越了宫廷的华丽,更显其高洁。
下片转而描述词人自己在博山香烟缭绕中聆听音乐,仿佛成了一位清瘦的仙人,沉浸在音乐的幽思之中。"袅袅繁声"描绘出音乐的婉转动人,"三生儿女,恩怨流连"则寓言般地表达了音乐所引发的情感共鸣。词人抬头望月,感受到千里之外的明亮,同时沉浸于松风、岩壑与流水的自然和谐,这正是音乐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最后,词人通过"座上神游八表,知音不在言传",传达出音乐的力量超越了言语,真正的欣赏者能通过心灵交流,感受音乐的深远意境。整首词以音乐为纽带,赞美了人与音乐、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知音难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