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练濠州庙赣川,官其二子赐良田。
西台捕逐多亡将,还有焚黄到墓前。
团练濠州庙赣川,官其二子赐良田。
西台捕逐多亡将,还有焚黄到墓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的悲惨遭遇和个人悲哀,展现了作者对英雄末路的同情以及对时局的无奈。语言质朴而不失深沉,意象丰富,情感强烈。
“团练濠州庙赣川”一句,通过“团练”的军事训练和“庙赣川”的地理环境,勾勒出一个充满危机的场景。这里的“庙”,可能是某个历史事件中重要的地点,表明诗人对此地有特别的情感。
“官其二子赐良田”则表现了君王对于忠臣的恩惠,但这种恩惠在战乱中显得苍白无力。二子获得良田,也许是在试图给予安定的生活,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平静是短暂且脆弱的。
“西台捕逐多亡将”一句,透露出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不幸。西台或许是某个战事发生的地方,“捕逐”表明了敌对势力的无情追击,而“亡将”则是战争中不可避免的悲剧。
最后,“还有焚黄到墓前”一句,更深化了这种悲哀之情。焚黄,即焚烧黄纸钱,以此来超渡亡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习俗。这表明即便是在死后,亡者的灵魂也未能得到安息。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个人命运的反思,展示了诗人对于忠良之士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于战乱时代无常命运的沉痛感慨。
南国霜常晚,初冬叶始红。
旷怀牛屋下,美睡雨声中。
沮水忆浮马,嶓山思射熊。
何由效唐将,八十下辽东。
我本高阳徒,平生意气凌清虚。
词锋即日未见试,壮年束手来穷途。
蛟龙岂是池中物,风雨不来狂不得。
五都年少莫相猜,鸾凰鸡犬非朋侪。
志士抱全节,愚下焉复知。
宁作鸾凤饥,不为鸡犬肥。
君不见淮阴汉将未逢时,市人颇解相轻欺。
又不闻宣尼孜孜救乱治,厄宋围陈亦何已。
往者尚有然,余生勿多耻。
休誇捷给饶声光,莫以柔滑胜刚方。
我爱前贤似松柏,肯随秋草凋寒霜。
道在康民致尧禹,岂要常徒论可否。
兴来转脚上青云,何必羸驴苦相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