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远明于镜,山多拱若城。
浊溪双峡雨,石瀑万峰声。
水远明于镜,山多拱若城。
浊溪双峡雨,石瀑万峰声。
这首诗描绘了风空岭的壮丽景色,以山水为载体,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宁静之美。
首句“水远明于镜”,运用比喻手法,将远处的水流比作明亮的镜子,形象地表现了水面的清澈与广阔,仿佛能照见天地万物,给人以开阔、纯净之感。
次句“山多拱若城”,则以山峦的密集与连绵不绝,营造出一种如同城墙般坚固、宏伟的景象,暗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力量,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守护与庇护的意义。
“浊溪双峡雨”一句,通过“浊溪”与“双峡雨”的结合,不仅描绘了雨水在峡谷中汇聚、流淌的动态画面,还暗含了自然界中雨水与溪流相互作用的复杂生态关系,体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与和谐共生。
最后一句“石瀑万峰声”,将“石瀑”与“万峰声”并置,既描绘了瀑布从岩石上倾泻而下的壮观景象,又通过“万峰声”强调了声音的丰富与多样,仿佛整个山峰都在共鸣,营造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听觉体验。这一句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以及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风空岭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清王朝时期文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
侧身上高冈,俯视寒水碧。
连峰截浮云,有洞呀石壁。
林疏澹晨光,却立屡回策。
仆夫指顾予,云兹龙所宅。
喧阗万壑趋,溟滓入地脉。
潜流逗前山,波翻洪涛拆。
含弘恣虚受,惨澹惧幽塞。
焉知泛滥虞,应识神明力。
临河结长思,知是禹遗迹。
融奇自乾坤,通气实山泽。
崖倾古木樛,路绝阴雾积。
苍茫问征途,旌旆照日色。
茅庐隔尘沙,微泉注阡陌。
远怜朱夏时,旱甚千里赤。
灵物岂无意,云雨竟莫测。
欲往不可得,临风一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