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身上高冈,俯视寒水碧。
连峰截浮云,有洞呀石壁。
林疏澹晨光,却立屡回策。
仆夫指顾予,云兹龙所宅。
喧阗万壑趋,溟滓入地脉。
潜流逗前山,波翻洪涛拆。
含弘恣虚受,惨澹惧幽塞。
焉知泛滥虞,应识神明力。
临河结长思,知是禹遗迹。
融奇自乾坤,通气实山泽。
崖倾古木樛,路绝阴雾积。
苍茫问征途,旌旆照日色。
茅庐隔尘沙,微泉注阡陌。
远怜朱夏时,旱甚千里赤。
灵物岂无意,云雨竟莫测。
欲往不可得,临风一叹息。
侧身上高冈,俯视寒水碧。
连峰截浮云,有洞呀石壁。
林疏澹晨光,却立屡回策。
仆夫指顾予,云兹龙所宅。
喧阗万壑趋,溟滓入地脉。
潜流逗前山,波翻洪涛拆。
含弘恣虚受,惨澹惧幽塞。
焉知泛滥虞,应识神明力。
临河结长思,知是禹遗迹。
融奇自乾坤,通气实山泽。
崖倾古木樛,路绝阴雾积。
苍茫问征途,旌旆照日色。
茅庐隔尘沙,微泉注阡陌。
远怜朱夏时,旱甚千里赤。
灵物岂无意,云雨竟莫测。
欲往不可得,临风一叹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龙洞的壮丽景象与深刻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描写,如“侧身上高冈”、“俯视寒水碧”、“连峰截浮云”,展现了山川的雄伟与水色的清澈。通过“仆夫指顾予,云兹龙所宅”和“临河结长思,知是禹遗迹”,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敬仰。
“喧阗万壑趋,溟滓入地脉”描绘了山谷间的喧闹与深邃的地脉,而“潜流逗前山,波翻洪涛拆”则展示了水流的动态美。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然界的包容与力量,“含弘恣虚受,惨澹惧幽塞”,并联想到人类社会中的道德与智慧,“焉知泛滥虞,应识神明力”。
最后,诗人站在河边,思考着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融奇自乾坤,通气实山泽”,感叹于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通过对龙洞的探访,诗人不仅欣赏到了自然之美,也引发了对宇宙、历史和人文的深层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