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月照夜河明,客子思归别有情。
厌坐长宵愁欲死,忽闻邻女捣衣声。
声来断续因风至,夜久星低无暂止。
自从别国不相闻,今在他乡听相似。
不知彩杵重将轻,不悉青砧平不平。
遥怜体弱多香汗,预识更深劳玉腕。
为当欲救客衣单,为复先愁闺阁寒。
虽忘容仪难可问,不知遥意怨无端。
寄异土兮无新识,想同心兮长叹息。
此时独自闺中闻,此夜谁知明眸缩。
忆忆兮心已悬,重闻兮不可穿。
即将因梦寻声去,只为愁多不得眠。
霜天月照夜河明,客子思归别有情。
厌坐长宵愁欲死,忽闻邻女捣衣声。
声来断续因风至,夜久星低无暂止。
自从别国不相闻,今在他乡听相似。
不知彩杵重将轻,不悉青砧平不平。
遥怜体弱多香汗,预识更深劳玉腕。
为当欲救客衣单,为复先愁闺阁寒。
虽忘容仪难可问,不知遥意怨无端。
寄异土兮无新识,想同心兮长叹息。
此时独自闺中闻,此夜谁知明眸缩。
忆忆兮心已悬,重闻兮不可穿。
即将因梦寻声去,只为愁多不得眠。
这首《夜听捣衣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月光洒在冰凉的河面上,一位旅人思念家乡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愁绪,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霜天月照夜河明”以清冷的秋夜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着,“客子思归别有情”直接点明了主题——旅人的思乡之情。接下来的“厌坐长宵愁欲死”,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在长夜难眠的痛苦中挣扎的情态,表达了深深的忧愁。
“忽闻邻女捣衣声”一句转折,由静转动,捣衣声打破了寂静的夜晚,引发了主人公的共鸣。捣衣声断断续续,随风而来,又随着夜深而持续不断,仿佛是远方亲人对家的思念,触动了主人公的心弦。
“自从别国不相闻,今在他乡听相似”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时空的距离和情感的连结。即使身处异国他乡,听到的捣衣声却让他想起了故乡的声音,引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
诗中还通过“彩杵”、“青砧”、“香汗”、“玉腕”等细节描写,细腻地展现了捣衣的场景和人物的外貌特征,增强了画面感和情感的表达。同时,通过“为当欲救客衣单,为复先愁闺阁寒”等句子,进一步深化了对远方亲人的关怀和思念。
最后,“寄异土兮无新识,想同心兮长叹息”表达了主人公在异乡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以及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深秋之夜旅人思乡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昔闻康节翁,慈母八十馀。
阶前小稚子,欢笑娱相呼。
甘旨足丰俭,自谓此乐无。
今君祖母秦,九十康强俱。
牙齿尽完好,起居不资扶。
鲜鲜芙蓉裳,皎皎明月裾。
綵舆亲迎养,独觉爱日舒。
有儿俱白颠,有孙亦银须。
曾玄绕膝下,日向庭闱趋。
一门极孝友,五世咸怡愉。
矧君自奇士,振策当要途。
风云接平步,日月明亨衢。
覃恩追考妣,盛事誇里闾。
苟非母厚德,此福宁独居?
恨无汉史笔,逐一为母书。
嗟予辱同姓,感念成长吁。
祖年百又一,孙子纷如圭。
深衣昼锦缘,曾绘家庆图。
寿康世莫比,好事传京都。
翰林欧苏辈,诗颂焉可诬?
及今甫七载,往事浮云徂。
我恨岂有极,君乐当何如?
题诗卷还君,悠然泪盈袪。
《题刘翀霄五世图》【元·刘鹗】昔闻康节翁,慈母八十馀。阶前小稚子,欢笑娱相呼。甘旨足丰俭,自谓此乐无。今君祖母秦,九十康强俱。牙齿尽完好,起居不资扶。鲜鲜芙蓉裳,皎皎明月裾。綵舆亲迎养,独觉爱日舒。有儿俱白颠,有孙亦银须。曾玄绕膝下,日向庭闱趋。一门极孝友,五世咸怡愉。矧君自奇士,振策当要途。风云接平步,日月明亨衢。覃恩追考妣,盛事誇里闾。苟非母厚德,此福宁独居?恨无汉史笔,逐一为母书。嗟予辱同姓,感念成长吁。祖年百又一,孙子纷如圭。深衣昼锦缘,曾绘家庆图。寿康世莫比,好事传京都。翰林欧苏辈,诗颂焉可诬?及今甫七载,往事浮云徂。我恨岂有极,君乐当何如?题诗卷还君,悠然泪盈袪。
https://shici.929r.com/shici/kK5HuHbhZ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