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尽风骚妙,名高身倍闲。
久离王者阙,欲向祖师山。
幕府秋招去,溪邻日望还。
伊余岂酬敌,来往踏苔斑。
取尽风骚妙,名高身倍闲。
久离王者阙,欲向祖师山。
幕府秋招去,溪邻日望还。
伊余岂酬敌,来往踏苔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酬尚颜》。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歌。
“取尽风骚妙,名高身倍闲。” 这两句表明诗人虽然在文学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声名鹊起,但内心却感到无比的寂寞与空虚。"风骚"指的是古代文学作品《尚书》和《左传》的别称,这里用来泛指优秀的文学创作。
“久离王者阙,欲向祖师山。” 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王者阙"通常指的是京城或是君主所居之地,而这里借指远离家乡的地方;"祖师山"则可能是诗人心中理想中的安身之处,也可能是具体的地名,代表着故土的向往。
“幕府秋招去,溪邻日望还。”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外游历时的景象和情感。"幕府"指的是军中或官署,"秋招"则是秋天征兵或召集之意,这里可能暗示着诗人的出行与返回;"溪邻日望还"则是在表达每到黄昏时分,总是朝向家乡的方向凝望,期待早日回到那片溪水旁的故土。
“伊余岂酬敌,来往踏苔斑。” 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我安慰和对未来的期许。"伊余"是诗人的自称,这里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绪;"岂酬敌"可能是在说自己的才华还未得到充分的肯定,"来往踏苔斑"则是在形容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游子思乡、才未遇知音的复杂心境。
群峰斜枕郡城楼,石洞高悬最上头。
秀削芙蓉天外出,青连云树镜中浮。
涛声东注翻巫峡,雨色西行暗楚丘。
鸥鸟狎人闲自舞,亦知吾意已灵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