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鼓停挝月五更,呜呜巧作断肠声。
江南自是春来早,吹到梅花梦也清。
戍鼓停挝月五更,呜呜巧作断肠声。
江南自是春来早,吹到梅花梦也清。
这首宋朝刘吉甫的《闻笛》诗,描绘了夜晚听到笛声时的凄美情境,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意境。
首句“戍鼓停挝月五更”,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悲凉的画面:夜已深,月挂半空,戍楼上的鼓声停止了敲击,四周一片寂静。这句通过“戍鼓”和“月五更”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边塞特有的孤寂氛围,暗示着远离家乡的战士们在夜晚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次句“呜呜巧作断肠声”,直接点明了笛声的特点——呜咽、哀怨,仿佛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听者的共鸣。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笛声赋予情感,使之成为传达思念与哀愁的载体。
第三句“江南自是春来早”,转而描绘了一个温暖、生机勃勃的江南景象,与前两句的寒冷、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这句话不仅展现了季节的变化,还暗含了对远方故乡的怀念与向往。
最后一句“吹到梅花梦也清”,将笛声与梅花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梅花常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这里的“梦也清”既指笛声如梦般清澈,也暗示了在笛声中,诗人仿佛回到了梦中的故乡,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与慰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笛声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情感。笛声与自然景物的结合,使得这首诗既有视觉的美感,又富含听觉的韵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开远故城长乐坡,三年从此送君过。
宦游不道相逢少,愁病何堪惨别多。
强敌犹知奉威信,巴童莫忘习中和。
庙堂应趋缁衣拜,少缓离亭白玉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