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凝露湿燕脂透。是彩笔、丹青染就。
粉绡帕入班姬手。舒卷清寒时候。
春禽静、来窥晴昼。问冷落、芳心知否。
不愁院宇东风骤。日日娇红如旧。
花凝露湿燕脂透。是彩笔、丹青染就。
粉绡帕入班姬手。舒卷清寒时候。
春禽静、来窥晴昼。问冷落、芳心知否。
不愁院宇东风骤。日日娇红如旧。
这首宋词《杏花天·其三》描绘了一幅春日杏花图景。"花凝露湿燕脂透",形象地写出花瓣上凝聚着晶莹露珠,仿佛是鲜艳的胭脂渗透其中,展现出花朵的娇嫩与生机。"是彩笔、丹青染就",诗人以绘画比喻,暗示杏花之美犹如匠人精心绘制的画卷。
"粉绡帕入班姬手",将轻盈的粉绸比作班姬的手,暗示杏花如同女子的柔美,班姬则象征着高雅的文化气息。"舒卷清寒时候",进一步描绘了在微凉的清晨或傍晚,杏花在清风中轻轻摇曳的场景。
"春禽静、来窥晴昼",通过春鸟的悄然观察,侧面烘托出杏花的宁静与美好。"问冷落、芳心知否",杏花似乎在自问,是否因春光短暂而感到孤独,流露出淡淡的感伤。
然而,"不愁院宇东风骤",杏花并不畏惧春风吹落,显示出坚韧的生命力。"日日娇红如旧",表达了诗人对杏花始终如一的赞美,无论风雨如何,它都能保持鲜艳的色彩。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杏花的美丽和坚韧,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韵味和生命的活力。
在路日思归,已倦风水艰。
前经石门店,喜见西南山。
忆我初去乡,忽忽三十年。
儿童尽成老,此邻无复存。
阡陌迷东西,甲第空毁垣。
秋风落古木,方池荣夏莲。
倏忽惊世换,岂独遇神仙。
萧萧井西宅,白昼唯高眠。
所欣无维执,贫贱何足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