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鹫峰边合涧东,风光不与昔游同。
春蚕作茧柔桑尽,社燕移巢旧巷空。
风荡泉声犹振激,雨阴山色久溟濛。
结茆便欲岩栖老,时物惊心归兴浓。
灵鹫峰边合涧东,风光不与昔游同。
春蚕作茧柔桑尽,社燕移巢旧巷空。
风荡泉声犹振激,雨阴山色久溟濛。
结茆便欲岩栖老,时物惊心归兴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四月十三日游览灵鹫峰时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季节更迭与自然环境的变化。
首联“灵鹫峰边合涧东,风光不与昔游同”,开篇即点出地点和时间,灵鹫峰边的景色与往昔有所不同,暗示了季节的变换和时光的流逝。这里“风光”二字,既指自然景观,也暗含了作者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颔联“春蚕作茧柔桑尽,社燕移巢旧巷空”,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蚕吐丝作茧,桑叶逐渐被蚕食殆尽,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界的更新;而社燕(即燕子)迁徙,旧巢空寂,暗示了季节更替带来的变化。这两句通过动植物的活动,生动地展现了春去夏来的自然规律。
颈联“风荡泉声犹振激,雨阴山色久溟濛”,转而描写风雨中的山林景象。风吹过,泉水的声音依然激越,雨后的山色笼罩在一片迷蒙之中,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这里通过声音与视觉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情感的深度。
尾联“结茆便欲岩栖老,时物惊心归兴浓”,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面对眼前的自然美景,他产生了想要在此终老的想法,但同时,外界事物的变化又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使得归心更加浓厚。这一联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相连,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对时间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灵鹫峰周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季节变换带来的生命循环与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故乡和归宿的深深眷恋。
草堂旧在姚江浒,门对清流列环堵。
明窗净几似仙家,中有佳人服勤苦。
养高懒去干州县,十载将心攻笔砚。
兴来不赋散人歌,闲时只读功臣传。
珠玑文绣撑心胸,袖携长策朝重瞳。
丹墀独对五千字,群英谁敢争前锋。
长安陌上恩荣日,从此金门遂通籍。
青春衣绣入乌台,寒郤当年读书席。
客边日夜长相思,别来庭树生孙枝。
清泉白石画中景,凉风疏雨灯前诗。
有时高望添惆怅,梦魂飞到姚江上。
千树桃花几度红,半庭芳草元无恙。
去年怀归奏明主,晓叩天阍听天语。
鉴湖赐与贺知章,一棹南还特相许。
啸歌重上江边堂,藤花落地莓苔香。
纱帽笼头作堂主,坐令蓬荜增辉光。
寻踪访旧多零落,只有青山宛如昨。
虽云田野久荒芜,且喜松篁未萧索。
未归长忆故园春,到得家来兴已分。
不为草堂无乐趣,此心一饭敢忘君。
《姚江草堂》【明·郑文康】草堂旧在姚江浒,门对清流列环堵。明窗净几似仙家,中有佳人服勤苦。养高懒去干州县,十载将心攻笔砚。兴来不赋散人歌,闲时只读功臣传。珠玑文绣撑心胸,袖携长策朝重瞳。丹墀独对五千字,群英谁敢争前锋。长安陌上恩荣日,从此金门遂通籍。青春衣绣入乌台,寒郤当年读书席。客边日夜长相思,别来庭树生孙枝。清泉白石画中景,凉风疏雨灯前诗。有时高望添惆怅,梦魂飞到姚江上。千树桃花几度红,半庭芳草元无恙。去年怀归奏明主,晓叩天阍听天语。鉴湖赐与贺知章,一棹南还特相许。啸歌重上江边堂,藤花落地莓苔香。纱帽笼头作堂主,坐令蓬荜增辉光。寻踪访旧多零落,只有青山宛如昨。虽云田野久荒芜,且喜松篁未萧索。未归长忆故园春,到得家来兴已分。不为草堂无乐趣,此心一饭敢忘君。
https://shici.929r.com/shici/beew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