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长松壑,先生孤竹丘。
溪深常抱冻,涧冷镇含秋。
九春宁解褐,五月自披裘。
谁信汤年旱,山燋金石流?
隐士长松壑,先生孤竹丘。
溪深常抱冻,涧冷镇含秋。
九春宁解褐,五月自披裘。
谁信汤年旱,山燋金石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山林中的高士形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隐士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首句“隐士长松壑”,开篇即以“长松”象征隐士的高洁品格,松树生长于幽深的山谷之中,暗示隐士远离尘嚣,独处静谧之地。接下来,“先生孤竹丘”进一步强调隐士的孤独与超脱,竹子通常被视为君子之德的象征,而“孤竹丘”则更加强调了隐士的独立与清高。
“溪深常抱冻,涧冷镇含秋。”这两句通过溪水和山涧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凉、宁静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暗示隐士生活的环境虽艰苦却充满诗意。溪水深邃,终年不化,山涧寒冷,四季皆秋,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反映了隐士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也寓意着隐士内心世界的深沉与淡泊。
“九春宁解褐,五月自披裘。”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了隐士在不同季节的穿着,春天时他不愿脱去粗布衣裳,五月里却依然披着皮裘。这种反常的行为实际上是对传统礼俗的挑战,体现了隐士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以及对物质享受的淡漠态度。
最后,“谁信汤年旱,山燋金石流?”这两句借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商汤时期曾遭遇大旱,山石都因缺水而干枯。诗人以此暗示,即使在干旱的年份,山石尚能保持其形态,而当下的社会却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陷入危机,需要人们警醒和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隐士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星聚由来美颍川,太丘德邵更称贤。
一经射策科名起,两地分符宦绩传。
棘寺恩新宜活狱,硕人诗就辄思玄。
辞荣但喜开三径,谢俗惟闻手一编。
歌咏正逢全盛日,优游已逮古稀年。
里中表正凭谁长,物外逍遥善自全。
湖海气豪元未息,松筠节植久逾坚。
曲江跃马曾方驾,末路冥鸿早独翩。
海内弟兄迹每隔,天涯去住意相牵。
寿筵春酒逢今日,共进南山第几篇。
滨海嗟留滞,多年寄拊循。
烦劳安郡邑,弼直愧臣邻。
歌凤德何似,为龙性亦驯。
鴳篱妨渐羽,鸟道惧摧轮。
闭阁时思过,登楼一怆神。
敢云淹棘地,每念切枫宸。
触物聊吟咏,逢人窃主臣。
帝城依紫极,旅服混缁尘。
会见风云起,应沾雨露均。
燕台仍索骏,沧海未穷鳞。
道远情偏厚,里仁俗故淳。
报书方岁暮,到日又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