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下草堂深,樽酒时倍钓叟倾。
屏迹分甘归畎亩,放怀谁复羡公卿。
幽栖幸免牵荣辱,高遁何须隐姓名。
洛浿词人通显后,愿来相访伴山行。
天台山下草堂深,樽酒时倍钓叟倾。
屏迹分甘归畎亩,放怀谁复羡公卿。
幽栖幸免牵荣辱,高遁何须隐姓名。
洛浿词人通显后,愿来相访伴山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充满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天台山下草堂深”,点明了隐居之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幽静,暗示了诗人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宁静的决心。接着,“樽酒时倍钓叟倾”描绘了诗人与钓翁共饮的情景,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简单生活乐趣的生活态度。
“屏迹分甘归畎亩,放怀谁复羡公卿”两句,表达了诗人放弃世俗名利,回归田园,与自然为伍,不羡慕官场权贵的超然心态。诗人认为,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亲近,而非外在的荣誉和地位。
“幽栖幸免牵荣辱,高遁何须隐姓名”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名利的淡泊。诗人认为,真正的隐逸并不在于隐藏自己的身份,而是在于心灵的自由与不受外界纷扰的束缚。
最后,“洛浿词人通显后,愿来相访伴山行”表达了诗人希望未来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探访,共享山林之乐的愿望。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自由和简单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名利的淡泊态度,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佳作。
绵上山何高,千盘临绛水。
有蛇伏其中,依依母与子。
岂无从龙功,贪天窃所耻。
悬书在宫门,山中呼不起。
烈火被林皋,象焚良以齿。
生岂薄君恩,所愿从母死。
峨峨山上祠,郁郁松与梓。
至今寒食时,行人伤遗垒。
褰裳涉三山,泛驾骋九州。
秦皇与周穆,往事良悠悠。
伊人事卜筑,乃在青门陬。
寒泉莹碧沼,丛篁间绿畴。
菰蒲覆深浅,鸂鷘信沉浮。
岂云甘离索,聊以供息游。
空潭潜赤鲤,巨壑壑苍虬。
愿展云中翼,蓬蒿安足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