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上山何高,千盘临绛水。
有蛇伏其中,依依母与子。
岂无从龙功,贪天窃所耻。
悬书在宫门,山中呼不起。
烈火被林皋,象焚良以齿。
生岂薄君恩,所愿从母死。
峨峨山上祠,郁郁松与梓。
至今寒食时,行人伤遗垒。
绵上山何高,千盘临绛水。
有蛇伏其中,依依母与子。
岂无从龙功,贪天窃所耻。
悬书在宫门,山中呼不起。
烈火被林皋,象焚良以齿。
生岂薄君恩,所愿从母死。
峨峨山上祠,郁郁松与梓。
至今寒食时,行人伤遗垒。
这首明代诗人佘翔的《咏史十首(其一)之推》描绘了一幅深沉而感人的画面。诗中,绵上山高峻险峻,千盘环绕着绛水,隐含着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聚焦于山中的母蛇与其幼子,它们似乎具有龙的潜质,但选择了默默守护而非追求权力,这体现了对权欲的批判和对忠诚无私的赞扬。
"岂无从龙功,贪天窃所耻",表达出蛇母的自我牺牲精神,宁愿放弃可能的荣华富贵,也不愿违背内心的道德底线。接下来的诗句"悬书在宫门,山中呼不起"暗示了蛇母的坚决和对权势的无视,即使面对外界的召唤,她也坚守在山中。
"烈火被林皋,象焚良以齿",通过比喻,描述了环境的严峻和蛇母的坚韧,即使面临烈火焚烧,她仍像大象一样坚守自己的原则。"生岂薄君恩,所愿从母死",表达了蛇母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和对生命的执着,宁愿跟随母亲而去,也不愿背叛初衷。
最后,诗人以"峨峨山上祠,郁郁松与梓"描绘了对蛇母的祭祀之地,以及松与梓树的茂盛,象征着后人对她的敬仰。"至今寒食时,行人伤遗垒",在每年的寒食节,行人都会为这位忠贞的蛇母感到哀伤,她的故事成为了一种历史的记忆,触动人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咏史的方式,寓言深刻,情感真挚,展现了佘翔对忠诚与道德的崇尚,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情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