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紫燕入丛祠,河上人家记旧仪。
古砌半沈天上水,苍松全折雨中枝。
依稀三烛流光夜,想像千官立仗时。
独喜啼莺犹未歇,看花一路到汾睢。
东风紫燕入丛祠,河上人家记旧仪。
古砌半沈天上水,苍松全折雨中枝。
依稀三烛流光夜,想像千官立仗时。
独喜啼莺犹未歇,看花一路到汾睢。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王又旦所作的《送家叔季鸿先生游睢上谒后土祠(其二)》。诗中,诗人以东风中的紫燕入祠堂为引子,唤起对昔日河畔人家祭祀旧时仪式的记忆。他描绘了祠堂古迹半被水淹没,苍松在雨中显得更加挺拔,夜晚烛光微弱却依然闪烁,仿佛能让人想象出千官列队的壮观场面。诗人独自欣喜于黄莺的鸣叫还未停歇,陪伴着叔叔回溯历史,一路欣赏花景直到汾睢之地。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联想,展现了对传统礼仪的怀念以及对旅途的诗意寄托。
削出目则山,矗起阿僰部。
舍马从步入,路仄足迹聚。
泥湿苔如镜,石锐势若拒。
攀援断藤行,数起而数仆。
山脚霞未明,山腰日已午。
曲径从今日,草木自万古。
丛丛回寒风,霏霏染翠羽。
仿佛露崇冈,蛮营列山坞。
废灶留残烟,道傍拾遗弩。
泠然泉声落,似犹杂金鼓。
盘顶云雾开,秀峰若可数。
恍惚见吴山,慰此行路苦。
未敢舒鸾啸,恐惊豺虎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