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头擎钵十方游,踏遍神州与赵州。
却笑高车安坐者,一生肉食为身谋。
杖头擎钵十方游,踏遍神州与赵州。
却笑高车安坐者,一生肉食为身谋。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云游四海的僧人,手执木杖,肩扛饭钵,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连著名的赵州禅寺也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以一种超脱世俗的眼光看待那些乘坐华丽马车、一心只为个人物质享受的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表示出轻蔑和嘲笑。诗人通过这位头陀的形象,表达了对简朴生活和精神追求的推崇,以及对贪图安逸者的批评。整首诗富有哲理,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人生价值的不同理解。
玉堂学士之孙子,文雅风流世无比。
沤波亭上客阑时,戏写吴兴好山水。
远山疑是弁山青,近山金盖与云平。
两峰翠峙势如削,中有滉瀁双溪清。
溪上村村桑柘绿,桥下修林覆茅屋。
春风酒熟鸡豚肥,野老过从少拘束。
迩来风尘十载馀,可怜乐土皆邱墟。
只今独有苕溪上,有水有山如此图。
吾生颇识山林趣,按图拟问田园计。
何时长啸来山中,与君放旷人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