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登边隅,四牡寒风呼。
云是古长城,坚永凝川涂。
举首见阴山,落日悬穹庐。
汉兵数饮马,秦人曾备胡。
长天绝飞鸟,荒堠鸣妖狐。
髑髅枕草根,恐是筑城徒。
往事不暇问,吾将吊扶苏。
故国岂不思,犹未平匈奴。
将遵充国讣,献上金城图。
功成受薄赏,拂衣归闲居。
驱车登边隅,四牡寒风呼。
云是古长城,坚永凝川涂。
举首见阴山,落日悬穹庐。
汉兵数饮马,秦人曾备胡。
长天绝飞鸟,荒堠鸣妖狐。
髑髅枕草根,恐是筑城徒。
往事不暇问,吾将吊扶苏。
故国岂不思,犹未平匈奴。
将遵充国讣,献上金城图。
功成受薄赏,拂衣归闲居。
这首诗名为《饮马长城窟行》,由明代诗人江源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驾车至长城边隅,四匹马在寒冷的风中嘶鸣的情景,展现了长城的坚固与历史的沧桑。诗人抬头望见阴山,夕阳悬挂于穹庐之上,勾勒出一幅壮丽的边塞景象。
接着,诗人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汉兵曾在此饮水,秦人则防备匈奴。天空广阔,连飞鸟都难觅踪迹,荒废的烽火台传来狐狸的叫声,营造出一种荒凉与孤寂的氛围。诗人发现草根间似乎躺着骷髅,推测可能是当年筑城的劳工,感叹历史的残酷与时间的无情。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但并未完全平息匈奴的忧虑。他决心遵循充国的遗志,献上金城图,以期功成之后获得微薄的奖赏,然后归隐闲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