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云天地大,形势两暌绝。
一气周流之,神理有昭格。
雍雍虞庭臣,穆穆贤圣德。
太和良在兹,畴咨方未歇。
所以祥凤仪,不独大乐阕。
如何此道非,千古空遗迹。
孰云天地大,形势两暌绝。
一气周流之,神理有昭格。
雍雍虞庭臣,穆穆贤圣德。
太和良在兹,畴咨方未歇。
所以祥凤仪,不独大乐阕。
如何此道非,千古空遗迹。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薛瑄所作,名为《杂诗三首(其二)》。薛瑄,字德温,号敬轩,是明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歌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与道德观念。
在这首诗中,诗人探讨了天地间的大与小、远与近的关系,提出“一气周流之,神理有昭格”的观点,强调宇宙间存在着一种统一而流动的气,以及其中蕴含的神妙法则。接着,诗人通过“雍雍虞庭臣,穆穆贤圣德”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对贤德之士的赞美与向往。
“太和良在兹,畴咨方未歇”则进一步阐述了和谐与美德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于这种理想状态的持续追求。最后,“所以祥凤仪,不独大乐阕。如何此道非,千古空遗迹。”诗人以祥凤的出现作为象征,强调和谐与美德的珍贵,并对未能实现这一理想表示遗憾,担心它会成为历史上的空谈。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于和谐社会、美德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反思,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忆归惭未挂乌纱,每羡纶巾折角斜。
旧雨寻欢今雨泪,石坛枯尽手栽花。
一吟一涕一伤神,回首暌违是十春。
漫喜来诗能慰藉,不知公作九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