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顶相合虚空,如是聊标丈六躬。
莫以世间绳尺度,无边竹杖度还穷。
世尊顶相合虚空,如是聊标丈六躬。
莫以世间绳尺度,无边竹杖度还穷。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佛法深邃与广大境界的理解。首先,“世尊顶相合虚空”一句,以“世尊”(即佛)的头顶形象与虚空相合,象征佛法的广大无边,超脱了物质世界的限制,达到了精神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接着,“如是聊标丈六躬”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境界的体现方式,通过“丈六躬”(佛像的身高)来象征佛法的影响力,即使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也能展现出无限的精神力量。
“莫以世间绳尺度”一句,强调了不应用世俗的标准或规则来衡量佛法,暗示佛法超越了人类的常规认知和理解能力。最后,“无边竹杖度还穷”则以“无边竹杖”为喻,说明佛法的教导和实践是无穷尽的,即使尝试用“竹杖”(可能象征着某种工具或手段)去衡量或探索佛法的深度,也永远无法达到尽头,体现了佛法的深奥和难以完全把握的特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深刻地揭示了佛法的广大、深远以及超越世俗理解的特质,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领悟佛法的真谛。
独访千里信,回临千里河。
家在吴楚乡,泪寄东南波。
东都清风减,君子西归朝。
独抱岁晏恨,泗吟不成谣。
贵游意多味,贱别情易消。
回雁忆前叫,浪凫念后漂。
悠悠孤飞景,耸耸衔霜条。
昧趣多滞涩,懒朋寡新僚。
病深理方悟,悔至心自烧。
寂静道何在,忧勤学空饶。
乃知减闻见,始遂情逍遥。
文字徒营织,声华谅疑骄。
顾惭耕稼士,朴略气韵调。
善士有馀食,佳畦冬生苗。
养人在养身,此旨清如韶。
愿贡高古言,敢望锡类招。
深锁银泉甃,高叶架云空。
不与凡木并,自将仙盖同。
影疏千点月,声细万条风。
迸子邻沟外,飘香客位中。
花杯承此饮,椿岁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