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峰相对立,佛屋住中央。
有水地偏洁,无风心自凉。
林虚猿应谷,人定月归廊。
造物馀清供,山栀一树香。
两峰相对立,佛屋住中央。
有水地偏洁,无风心自凉。
林虚猿应谷,人定月归廊。
造物馀清供,山栀一树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自然风光和禅意盎然的寺院生活图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两峰相对立,佛屋住中央”一句中,两座山峰如守卫般屹立,中心的佛屋显得格外宁静与庄严。这不仅描绘了一个空间布局,也暗示了一种心灵的平和。
“有水地偏洁,无风心自凉”两句,更是用自然界的清净无为来映照内心的淡定。这里的“水”与“心”的对应,表达了诗人对于心境如同清澈溪流般纯净无染的向往。
接下来的“林虚猿应谷,人定月归廊”则描绘了一幅夜晚禅房的情景。猿鸣回荡在空旷的林间,人静坐于月光洒满的廊庑之中,这是对夜深人静时刻的禅修生活的一种写照,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与心灵和谐共处的追求。
最后,“造物馀清供,山栀一树香”则是对大自然赋予万物生机与清净之美的一种赞颂。在这里,“馀清供”暗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敬畏之心,而“山栀一树香”则具体形象地展现了这种自然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映照,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禅意生活的向往。
凤瑞下平世,岂必一树栖。
朝鸣江梧东,夕语陇竹西。
伶伦奉轩后,截管相与齐。
和音谐钧天,众声次昂低。
黄钟肇大律,四序乃不迷。
天地一以准,造物窥先倪。
丹山久寂寥,楚狂歌德衰。
宁知仲尼后,百世闻喈喈。
□□千仞姿,翙翙五采仪。
群羽相从之,效职各参差。
□□因农劝,钩辀缘客悲。
风俗或有间,道路相是非。
□君关西胄,清白振前遗。
官居扫一室,蔬茹备晨炊。
□□交蓬堵,扪虱亲布衣。
布衣无所言,清时愿有为。
新春刷骢马,况今当远违。
挥策长江澨,振辔清渭湄。
载歌周雅篇,复咏召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