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波触南崖,反怒射北壁。
苍山相与排,所谓小孤石。
蟠根万仞渊,耸角百丈碧。
祠堂豁精严,行旅进粉泽。
或云妇女神,肸蚃颇有迹。
吾知定名意,似欲旌介特。
流俗失其真,传闻莫开释。
居人私其利,祸福妄损益。
竞为媢妒说,以诬聪明德。
先王秩山川,礼典有庙食。
奈何媚于灶,屈己忘正直。
吾欲为小孤,作书解行客。
复恐不见从,嗟哉世多惑。
惊波触南崖,反怒射北壁。
苍山相与排,所谓小孤石。
蟠根万仞渊,耸角百丈碧。
祠堂豁精严,行旅进粉泽。
或云妇女神,肸蚃颇有迹。
吾知定名意,似欲旌介特。
流俗失其真,传闻莫开释。
居人私其利,祸福妄损益。
竞为媢妒说,以诬聪明德。
先王秩山川,礼典有庙食。
奈何媚于灶,屈己忘正直。
吾欲为小孤,作书解行客。
复恐不见从,嗟哉世多惑。
这首诗名为《小孤山》,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诗中描绘了小孤山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它的误解。首先,诗人通过“惊波触南崖,反怒射北壁”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小孤山周围波涛汹涌的景象,山势险峻,波浪反弹,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接着,“苍山相与排,所谓小孤石”则点出了小孤山的独特之处,它与周围的山峦相对而立,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块孤石。
“蟠根万仞渊,耸角百丈碧”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小孤山的雄伟壮观,山脚深埋于万丈深渊之中,山顶直插云霄,绿树葱茏,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随后,“祠堂豁精严,行旅进粉泽”描述了小孤山上的寺庙庄严,来往的旅人虔诚地涂上粉泽,表达了人们对这座山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诗人提出了对小孤山的传说和误解:“或云妇女神,肸蚃颇有迹。吾知定名意,似欲旌介特。”有人认为小孤山是一位女性神灵,其存在有迹可循,诗人的理解可能是为了表彰这种独特性。然而,诗人在后文指出,这些流传的说法往往失真,人们在传播时难以分辨真伪,甚至有人为了私利而曲解事实,以至歪曲了小孤山的真实形象。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为小孤山正名的愿望:“吾欲为小孤,作书解行客。复恐不见从,嗟哉世多惑。”他想为小孤山撰写一篇文章,解释给过往的旅人听,但又担心世人难以接受真相,感叹于世间的迷惑与误解。
整首诗通过对小孤山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