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尉缭台,上三垂岗,伤如之何。
忆谈兵说剑,才情磊落,投秦去魏,意气嵯峨。
我到中原,重寻旧迹,牧笛吹风起夜波。
谁相问,纵残碑尚在,一半销磨。
短衣此日经过,叹禊日难逢晋永和。
正水边柳眼,斜窥芳岸,风前燕尾,乱剪晴莎。
异国韶光,中年意味,写上乌丝感慨多。
休凭吊,喜湔裙挑菜,士女娑拖。
登尉缭台,上三垂岗,伤如之何。
忆谈兵说剑,才情磊落,投秦去魏,意气嵯峨。
我到中原,重寻旧迹,牧笛吹风起夜波。
谁相问,纵残碑尚在,一半销磨。
短衣此日经过,叹禊日难逢晋永和。
正水边柳眼,斜窥芳岸,风前燕尾,乱剪晴莎。
异国韶光,中年意味,写上乌丝感慨多。
休凭吊,喜湔裙挑菜,士女娑拖。
这首词是清代词人陈维崧在三月三日游历尉氏道中的感怀之作。词中通过登临尉缭台和三垂岗,词人触景生情,追忆战国时期尉缭的才智与壮志,感叹历史遗迹的沧桑。他感慨自己身处中原,重访古人足迹,听到牧笛声中夜波荡漾,却无人能理解他的思绪。
接着,词人表达了对昔时清明节(晋永和年间)的怀念,以及眼前水边柳树新绿、燕子穿梭的春光,这些景象引发了他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中年感慨。他在词中写下自己的心情,但并不沉溺于哀思,反而欣喜于眼前士女们欢庆节日的场景,挑菜湔裙,生活气息浓厚。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历史与现实交织,既有对往昔英雄的缅怀,又有对当下生活的欣赏,情感丰富,展现了词人深沉的历史感和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