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出爬沙状,儿童竞抚摩。
背如千岁者,腹柰一轮何。
器较瓶罂小,功于几砚多。
所盛涓滴水,后世赖馀波。
铸出爬沙状,儿童竞抚摩。
背如千岁者,腹柰一轮何。
器较瓶罂小,功于几砚多。
所盛涓滴水,后世赖馀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老的砚台与水滴的生动画面,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示了砚台的独特形态和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铸出爬沙状”一句,形象地描绘出了砚台表面的纹理,如同古老的爬沙岩石,显示出岁月的痕迹。儿童们对这种古董爱不释手,竞相抚摸,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格,也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向往。
“背如千岁者,腹柰一轮何”两句,则是通过比喻手法,将砚台的形态与自然界相联系。砚台的背部宛若古老的山脉,而其腹部则圆润如同月亮,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砚台的形象,也增添了一份哲理和深邃。
“器较瓶罂小,功于几砚多”两句,通过对砚台与其他容器(如瓶罂)的比较,突出了砚台在文人墨客心中的重要性。尽管砚台的体积不大,但其所承载的文化功能远超其他器物。
最后,“所盛涓滴水,后世赖馀波”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砚台中那一点点积蓄之水的赞美。这些水滴虽然微小,却能润泽文字,使后世的人们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物品的描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颂扬。通过对砚台形态、功能及其所蕴含的意义的细腻刻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赞美之情。
昨卧不夕食,今起乃朝饥。
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
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
饥来止于饱,饱后复何思。
忆昔荣遇日,迨今穷退时。
今亦不冻馁,昔亦无馀资。
口既不减食,身又不减衣。
抚心私自问,何者是荣衰。
勿学常人意,其间分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