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来远沙,林岸日当斜。
林影浮龟鹤,神钱逐浪花。
天西如有木,海上孰为家。
薄暮乘风好,昆崙亦钓槎。
潮头来远沙,林岸日当斜。
林影浮龟鹤,神钱逐浪花。
天西如有木,海上孰为家。
薄暮乘风好,昆崙亦钓槎。
这首诗描绘了海边的壮丽景象与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首句“潮头来远沙”,以“潮头”与“远沙”开篇,营造出广阔无垠的海洋景象,仿佛潮水从遥远的地方奔涌而来,与沙滩相接,展现出大海的浩瀚与力量。
接着,“林岸日当斜”一句,将视线转向岸边,夕阳斜照在树林与海岸上,光影交错,增添了几分宁静与温暖。这一句通过时间的变化,赋予画面以动态感和层次感。
“林影浮龟鹤,神钱逐浪花”则进一步描绘了海边的生动场景。林间的阴影仿佛是浮游的龟鹤,而随着潮水的波动,仿佛有神钱随波逐流,形成了一幅充满神秘与活力的画面。这里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界的元素拟人化,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天西如有木,海上孰为家”两句,诗人开始思考宇宙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如果天边有木,那么海上的生灵又以何为家?这种哲学式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宇宙的深邃理解,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最后,“薄暮乘风好,昆仑亦钓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向往。黄昏时分,乘着微风,欣赏海景,甚至想象自己如同在遥远的昆仑山中垂钓,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