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山凿道何崄巇,上摘星汉摩虹霓。
七襄终日往曾问,一握去天今可跻。
叱驭已排萝蔓去,下车不复烟云迷。
举头此际长安远,愿借六翮凌丹梯。
披山凿道何崄巇,上摘星汉摩虹霓。
七襄终日往曾问,一握去天今可跻。
叱驭已排萝蔓去,下车不复烟云迷。
举头此际长安远,愿借六翮凌丹梯。
这首诗描绘了攀登摘星岭的艰难与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征服自然的渴望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首句“披山凿道何崄巇”,开篇即以“披山”、“凿道”描绘出登山之路的险峻与艰辛,“何崄巇”三字强调了道路的崎岖不平。接着“上摘星汉摩虹霓”一句,将登山者的行动与天空中的星辰、彩虹相联系,不仅展现了攀登的高度,也赋予了这一过程以浪漫色彩。通过“摘星”、“摩虹霓”的描述,诗人将自然界的壮美与人类的勇气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越凡俗的意境。
“七襄终日往曾问,一握去天今可跻”两句,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七襄”(指北斗七星)来象征时间的流逝,以及古人对于星辰的崇拜与探索精神。这里通过“终日往”与“一握去天”的对比,既表现了时间的漫长与空间的辽阔,又暗示了人类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精神状态。
“叱驭已排萝蔓去,下车不复烟云迷”则进一步描绘了登山者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到达山顶的情景。通过“叱驭”、“排萝蔓”、“下车”等动作,生动地展现了登山者的勇往直前,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征服。而“不复烟云迷”则意味着在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眼前的景象变得清晰可见,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视野的开阔。
最后,“举头此际长安远,愿借六翮凌丹梯”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理想境界的向往。在这里,“长安”作为古代都城的代称,象征着理想的实现之地;“六翮”则是指鸟的翅膀,用来比喻人的志向与能力。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当前的艰难与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虽面临重重挑战,但依然怀揣梦想,渴望借助自己的力量,跨越重重障碍,达到心中的理想彼岸。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摘星岭攀登过程的描绘,展现了人类面对自然挑战时的勇气与决心,以及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它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更歌颂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