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一》
《颂六十二首·其五十一》全文
唐 / 道世   形式: 偈颂

能仁矜幻苦,圣意悯重昏。

哀愚开摄受,训诱方便门。

法身遍法界,摄化指祇园。

俱销五道缚,共解四魔怨。

三修祛爱马,六念静心猿。

禅池澄定水,觉意动声喧。

慧风吹法鼓,振我无明尘。

常须近善友,开我未曾闻。

(0)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道世所作的《颂六十二首》中的第五十一首,主题围绕佛教教义展开,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关于慈悲、智慧、修行与解脱的深刻内涵。

首先,“能仁矜幻苦,圣意悯重昏”两句,以“能仁”(即佛)对众生的悲悯之情起笔,指出佛陀对于世间众生的苦难深感同情,同时表达了圣者对于陷入重重迷惑的众生的深切关怀。这里的“幻苦”和“重昏”分别象征着人生的虚妄痛苦和心灵的混沌状态,强调了佛教对于现实世界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众生救赎的使命。

接着,“哀愚开摄受,训诱方便门”则进一步阐述了佛陀教导众生的方法。通过“哀愚”表达对众生愚昧的理解,以及“开摄受”和“训诱”的手段,说明佛陀以慈悲为怀,采用各种方式引导众生接受佛法,开启智慧之门,通过教育和诱导,使众生逐步摆脱迷惑,走向觉悟。

“法身遍法界,摄化指祇园”两句,将佛陀的法身比作遍布整个法界的光,象征着佛法的普遍性和无边性。同时,提到“摄化指祇园”,暗示了佛陀在祇园精舍等地传法,以祇园作为象征,强调了佛法的传播和影响范围。

接下来,“俱销五道缚,共解四魔怨”描述了佛教修行的目标,即通过修行消除轮回中的种种束缚,解除贪、嗔、痴、慢、疑等四大魔障,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三修祛爱马,六念静心猿”则进一步解释了修行的具体方法。通过“三修”(戒、定、慧)来去除对爱欲的执着,如同驯服野马;通过“六念”(念佛、法、僧、施、戒、天)来净化心灵,使之平静如猿猴归于山林,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禅池澄定水,觉意动声喧”运用禅宗的比喻,以“禅池”象征内心的平静,而“觉意”则是觉醒的意识。通过“动声喧”与前文的“澄定水”形成对比,强调了内心从混乱到平静的过程,以及觉醒意识的重要性。

最后,“慧风吹法鼓,振我无明尘”以“慧风”比喻智慧的启迪,如同吹拂法鼓,震动心中的无明(无知或迷惑),揭示了通过智慧的引导,可以清除内心的障碍,达到心灵的觉醒与解脱。

“常须近善友,开我未曾闻”则鼓励人们亲近善知识,学习未曾听闻的真理,强调了在修行道路上,善友的指引和知识的积累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中关于慈悲、智慧、修行与解脱的核心理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教义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

道世
朝代:唐

猜你喜欢

江南乐四首·其一

人言江南乐,江南信不恶。

冬杪宛如春,寒花发新萼。

(0)

过吕梁洪

吕梁遗禹迹,怪石尚崔嵬。

不雨飞晴瀑,无风响夜雷。

逆流看砥柱,济险赖群才。

何事劳劳客,冲波日往来。

(0)

河岳翁歌

河岳翁,朱颜绿发明方瞳。

来自鸿濛之世弱水之东,飘飖八极骑双龙。

骑双龙,朝游三山巅,莫憩五岳峰。

身被白鹤氅,手握青藜筇。

自言逢羡门于华顶,揖轩辕于空峒。

陵谷桑田看几劫,瑶池屡宴群真从。

劫来偶向人间住,长安市上寄仙踪。

谑浪那知天子贵,醉来笑傲轻王公。

云心浩荡终难驭,隘视尘世如裈中。

忽驾云车指双阙,清歌回首送冥鸿。

送冥鸿,入烟空。

锵锵环佩摇天风,望之不见心无穷。

我亦明朝携笈去,三花石室定相逢。

(0)

感咏二十首·其十九

祢衡与杨修,秉性俱狡鸷。

负才多太露,遇事逞其智。

鹦鹉赋虽奇,渔阳挝且戏。

鸡肋几先发,读碑行且忌。

曹公猜刻辈,岂是容人器。

不自戮才贤,嫁祸肆凶伎。

可怜兰玉姿,同被昆山炽。

古来保身者,皆归明哲士。

(0)

登宣武城楼时有北□之报

呜呜画角语城头,四野风烟动客愁。

露下星河双阙曙,月中砧杵万家秋。

上书自愧冯唐老,去国空怀贾谊忧。

赖有北门诸将在,早将戈甲护神州。

(0)

赠上高叶广文

怜君十载论文地,岳麓匡山共结邻。

官树鸟啼飞絮雨,讲坛烟锁落花春。

诸生重道元推鲁,博士专经共羡秦。

独坐寒毡对清昼,身閒且莫厌官贫。

(0)
诗词分类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诗人
崔颢 汪应辰 汪琬 石延年 刘处玄 于濆 王铎 欧阳玄 王筠 王遂 文嘉 项斯 赵翼 姚绶 冯琦 吕祖谦 蔡沈 方以智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