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无人春睡安,时闻春树鸟关关。
老翁元是避喧者,又欲移家向别山。
北窗无人春睡安,时闻春树鸟关关。
老翁元是避喧者,又欲移家向别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隐逸气息的画面。首句“北窗无人春睡安”,以“北窗”为背景,暗示了诗人独处一室,享受着春天带来的宁静与舒适,仿佛在春日的阳光下,沉醉于一种自在的睡眠之中。这里的“春睡安”不仅指身体上的休息,更蕴含着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接着,“时闻春树鸟关关”,通过听觉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生机。春日里,树木繁茂,鸟儿们欢快地鸣叫,这种和谐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自然界的乐章,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后两句“老翁元是避喧者,又欲移家向别山”,则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他自称为“避喧者”,表明他追求的是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生活状态。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心存向往,想要迁徙到另一座山中去居住,这似乎透露出他对现有生活的某种不满或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这种矛盾的心理,既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多样性的渴望与探索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深刻思考的境界。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
暝鼓才终复晓鸡,九门何计出沈迷。
樵童乱打金吾鼓,豪马争奔丞相堤。
翡翠鬟欹钗上燕,麒麟衫束海中犀。
须知不是诗人事,空忆泉声菊畔畦。
无事失却心,走向门前觅。
借问旧知识,寂绝无踪迹。
却归堂上审思看,改却众生称心安。
不能出外求知识,自向家中入涅槃。
大丈夫,昔日有,今日无,家计破除尽,赎得一群奴。
奴婢有六人,一人有六口。
六六三十六,常随我前后。
我亦不拘伊,伊亦不敢走。
若道菩提难,菩提亦不难。
少欲知足毛头宽,远离财色神自安。
分明了见三涂苦,世上名闻不相关。
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
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
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
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
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
叩高占生物,龃龉回难谐。
地脊亚为崖,耸出冥冥中。
楼根插迥云,殿翼翔危空。
前山胎元气,灵异生不穷。
势吞万象高,秀夺五岳雄。
一望俗虑醒,再登仙愿崇。
青莲三居士,昼景真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