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叔夏视穫三首·其二》
《和叔夏视穫三首·其二》全文
宋 / 胡寅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莫嗤公子务农时,后稷生民亦嶷岐。

稻割黄金镰似月,汗挥白雨袂连帷。

愿趋座上鸡和黍,未种胸中枣与梨。

此乐若嫌儿辈觉,后知何以赖先知。

(0)
注释
嗤:嘲笑。
公子:古代对贵族青年的尊称。
后稷:古代周族始祖,农业之神。
嶷岐:形容才能出众。
稻割:收割稻谷。
鸡和黍:泛指农家食物。
枣与梨:比喻未来的希望。
儿辈:指下一代。
先知:指有远见的人。
翻译
不要嘲笑公子在农忙时节,后稷教民稼穑同样伟大。
稻谷熟了,金黄的镰刀如月,汗水如雨下,衣袖湿透像连着帷幕。
希望能共享桌上的鸡肉和小米,心中还未种植的,是希望的枣梨。
如果这种乐趣怕被孩子们察觉,那么未来他们又怎能依赖先人的智慧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胡寅所作的《和叔夏视穫三首(其二)》。诗人通过描述公子在农忙时节参与劳动的情景,赞扬了后稷教民稼穑的精神。"莫嗤公子务农时"一句表达了对公子不顾身份亲自耕作的肯定,暗示了古人对农事的尊重。"稻割黄金镰似月"运用比喻,描绘出丰收的景象,镰刀在阳光下如弯月,稻谷金黄一片,画面生动。

"汗挥白雨袂连帷"进一步描绘了农夫辛勤劳作的场景,汗水如雨,衣袂湿透,形象地展现了他们的艰辛。诗人接着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在丰收的宴席上品尝到自家种植的简单食物,如鸡黍,同时也流露出对内心丰足的追求,即胸中充满知识和智慧,胜过物质的丰富。

最后两句"此乐若嫌儿辈觉,后知何以赖先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农事体验的深刻理解,认为这种亲身参与劳动的乐趣,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这是后人依赖先人的智慧和经验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美了劳动之美,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体现了诗人对农耕文化的敬重和对知识传承的深刻认识。

作者介绍
胡寅

胡寅
朝代:宋   字:明仲   籍贯:宋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   生辰:公元1098年~公元1156年

胡寅(公元1098年~公元1156年),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宋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后迁居衡阳。胡安国弟胡淳子,奉母命抚为己子,居长。秦桧当国,乞致仕,归衡州。因讥讪朝政,桧将其安置新州。桧死,复官。与弟胡宏一起倡导理学,继起文定,一代宗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著作还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斐然集》等。
猜你喜欢

仁先以正红勺药索和

宣和画㡧供花王,国艳还严近侍装。

自掬赤心修制草,且醺蓝尾尽离觞。

胜流谁称簪双髻?正色偏留殿众芳。

从此丰台添掌故,带围端不羡维扬。

(0)

石遗寄示雨中小雄山观瀑游记并诗率和二绝·其二

诗来风雨绕心魂,知是泉喧是竹喧?

不及山人王友石,一邱送老便成村。

(0)

观王文成书游庐山开先寺闻瑞卿都谏亦往白鹿因简诗题后

纪功石侧低徊久,谁见听钟独往时。

翰墨于公本馀事,风波当日正孤危。

啸声隔岭如相应,心学逢源了不疑。

曾是两贤枝策地,残生鹿洞可重窥?

(0)

海澄苏学书邱子安并生长缅甸而以兴教育才倡其乡人苏尤习缅地图志尝为竹枝词数十首有诗见投因答其意

斯文未丧任居夷,豪杰能兴岂在师?

孔里衣冠通寤寐,朱波山水付嗟咨。

天无私覆从知圣,才不虚生要为时。

南下惜无三日暇,与君论学更论诗。

(0)

洪荫之黄益斋招游惠山·其三

鹊华隔断梦层层,感到西江已不胜。

他日更应成忆语,雨中瀹茗剥湖菱。

(0)

一萼红

晚江浔,又轻烟染柳,新绿乍成阴。

古岸潮吞,荒垣烧入,弥望凄暗摧襟。

问归燕、几家旧垒,算去往、无恙只沙禽。

故郡风流,少年心事,梦也难寻。

还觅远村投宿,认儿童闹处,盲鼓愔愔。

落日摇金,寒波逝碧,空照衰鬓惊心。

对愁目、西山一逻,没孤鸿、天远恨沉沉。

倦倚风灯,乱时浊酒孤斟。

(0)
诗词分类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诗人
辛弃疾 欧阳修 刘攽 陈毅 郭祥正 边贡 韩维 张昱 方岳 王鏊 庄昶 文同 陈著 楼钥 司马光 吕本中 释印肃 谢榛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