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未丧任居夷,豪杰能兴岂在师?
孔里衣冠通寤寐,朱波山水付嗟咨。
天无私覆从知圣,才不虚生要为时。
南下惜无三日暇,与君论学更论诗。
斯文未丧任居夷,豪杰能兴岂在师?
孔里衣冠通寤寐,朱波山水付嗟咨。
天无私覆从知圣,才不虚生要为时。
南下惜无三日暇,与君论学更论诗。
这首诗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陈宝琛所作,名为《海澄苏学书邱子安并生长缅甸而以兴教育才倡其乡人苏尤习缅地图志尝为竹枝词数十首有诗见投因答其意》。诗中蕴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才培育的重视。
首句“斯文未丧任居夷”,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即使身处偏远之地,也不会让文明之光熄灭。接着,“豪杰能兴岂在师?”则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英雄能够崛起,不一定需要依赖师长的教导,暗示了个人潜能与自我觉醒的力量。
“孔里衣冠通寤寐,朱波山水付嗟咨”两句,运用典故,将孔子的教诲与自然美景相融合,表达出对知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同时,也暗含了对教育与自然环境相互促进的思考。
“天无私覆从知圣,才不虚生要为时”揭示了天道无私,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人才的成长同样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这两句强调了个人才能的发挥应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体现了作者对人才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
最后,“南下惜无三日暇,与君论学更论诗”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珍惜以及与友人深入探讨学问与诗歌的愿望,展现了他对学术交流的热忱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陈宝琛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厚意,还蕴含了对个人成长、时代需求以及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作为学者的远见卓识和人文情怀。
拘疾来河东,息此浍水旁。
寒禽绕疏枝,百卉沾微霜。
幸逢同方友,典坟共相将。
逢萌既解冠,范丹亦绝粮。
弦歌足自遣,感慨论百王。
王赧遂顿首,孝献封山阳。
一身殉社稷,自古无先皇。
与君同岁生,中年历兴亡。
衰迟数俦辈,落落晨星行。
旅怀正郁邑,矧乃多病妨。
著书陈治本,庶以回穹苍。
遥遥千载心,眷眷桑榆光。
昔我适济南,曾过伏生祠。
青山对虚楹,零露寒高枝。
精灵竟何往,再拜空阶墀。
迫怵秦火焚,岂意逢汉时。
此书立博士,天下亦一治。
嗟彼九十翁,俟河未为迟。
不厌文字讹,百王赖蓍龟。
后人失其传,巧文患多师。
忽见吾友书,一编远来贻。
缅想江上村,弦歌类齐淄。
白首穷六经,梦寐亲皋伊。
百家纷纶说,爬罗殆无遗。
论及禹贡篇,九州若列眉。
上愁法令烦,下慨淳风衰。
君今未大耋,正可持纲维。
烟艇隔吴门,临风苦相思。
为招阳鸟来,寄此怀人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