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适济南,曾过伏生祠。
青山对虚楹,零露寒高枝。
精灵竟何往,再拜空阶墀。
迫怵秦火焚,岂意逢汉时。
此书立博士,天下亦一治。
嗟彼九十翁,俟河未为迟。
不厌文字讹,百王赖蓍龟。
后人失其传,巧文患多师。
忽见吾友书,一编远来贻。
缅想江上村,弦歌类齐淄。
白首穷六经,梦寐亲皋伊。
百家纷纶说,爬罗殆无遗。
论及禹贡篇,九州若列眉。
上愁法令烦,下慨淳风衰。
君今未大耋,正可持纲维。
烟艇隔吴门,临风苦相思。
为招阳鸟来,寄此怀人辞。
昔我适济南,曾过伏生祠。
青山对虚楹,零露寒高枝。
精灵竟何往,再拜空阶墀。
迫怵秦火焚,岂意逢汉时。
此书立博士,天下亦一治。
嗟彼九十翁,俟河未为迟。
不厌文字讹,百王赖蓍龟。
后人失其传,巧文患多师。
忽见吾友书,一编远来贻。
缅想江上村,弦歌类齐淄。
白首穷六经,梦寐亲皋伊。
百家纷纶说,爬罗殆无遗。
论及禹贡篇,九州若列眉。
上愁法令烦,下慨淳风衰。
君今未大耋,正可持纲维。
烟艇隔吴门,临风苦相思。
为招阳鸟来,寄此怀人辞。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名为《朱处士鹤龄寄尚书埤传》。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其学问的敬仰。
首句“昔我适济南,曾过伏生祠”描绘了诗人过去访问济南的情景,经过伏生祠,引出对友人的回忆。接下来的“青山对虚楹,零露寒高枝”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凄凉的画面,青山与空楹相对,零露寒霜覆盖着高枝,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精灵竟何往,再拜空阶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已逝的感慨,通过再次拜祭友人的祠堂,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和敬仰。接着“迫怵秦火焚,岂意逢汉时”则以历史事件隐喻,表达了对友人生前学问传承可能遭遇的困难和挑战的担忧。
“此书立博士,天下亦一治”赞扬了友人在学术上的贡献,认为他的学问能够使天下得到治理。接下来“嗟彼九十翁,俟河未为迟”表达了对友人年事已高的惋惜,希望他能等待更长的时间继续传授学问。
“不厌文字讹,百王赖蓍龟”强调了友人在学问上的坚持和贡献,即使文字有所讹误,也对百王之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后人失其传,巧文患多师”表达了对友人学问传承可能中断的忧虑,担心后人无法完全理解并继承其学问。
“忽见吾友书,一编远来贻”描述了收到友人寄来的书籍,内心感到惊喜和感动。接下来“缅想江上村,弦歌类齐淄”想象友人在江边村落的生活,以弦歌比喻其学问的传播,如同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交流一样广泛。
“白首穷六经,梦寐亲皋伊”表达了友人一生致力于研究六经,梦想着亲自接触古代圣贤的思想。接下来“百家纷纶说,爬罗殆无遗”赞扬友人对各种学说的深入研究,几乎无所遗漏。
“论及禹贡篇,九州若列眉”提到友人在讨论《禹贡》篇时,将九州比作眉毛,形象地描绘了他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最后“上愁法令烦,下慨淳风衰”表达了对友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认为法律过于繁杂,淳朴的风气正在衰落。
“君今未大耋,正可持纲维”鼓励友人尽管年纪已高,但仍应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烟艇隔吴门,临风苦相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相隔千里,但心系友人。
“为招阳鸟来,寄此怀人辞”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能像阳鸟一样,带着思念的信息飞回,以此寄托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人的怀念和敬仰,也有对学问传承的忧虑,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体现了顾炎武作为学者的深邃思考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