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履青摇摇,有松罩前后。
疏干意已超,稚节光初就。
老者态更饶,盘蹙霜皮皱。
将垂忽复仰,傲朴且矜秀。
画本不足云,取势学篆籀。
来窥是何物,隔枝苍鼠透。
却顾百里间,烟翠列如绣。
参错众草木,阴云暝白昼。
觉我面目殊,松光共坚瘦。
衣履青摇摇,有松罩前后。
疏干意已超,稚节光初就。
老者态更饶,盘蹙霜皮皱。
将垂忽复仰,傲朴且矜秀。
画本不足云,取势学篆籀。
来窥是何物,隔枝苍鼠透。
却顾百里间,烟翠列如绣。
参错众草木,阴云暝白昼。
觉我面目殊,松光共坚瘦。
此诗描绘了在蒲圻咸宁之间,道路两旁皆植松树,枝叶繁茂,犹如画卷般展开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松树从幼小到成熟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姿态和韵味。
首句“衣履青摇摇”,以动态的视角描绘了松树随风摇曳的景象,仿佛绿色的衣裳在空中轻轻摆动。接着,“有松罩前后”进一步强调了松树的密集与覆盖范围,仿佛它们构成了道路两侧的天然屏障。
“疏干意已超,稚节光初就”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赞美了老松树的成熟与稳重,其形态如同盘曲的霜皮,充满岁月的痕迹;另一方面也描绘了年轻松树的成长与生机,其嫩绿的枝条刚刚形成,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老者态更饶,盘蹙霜皮皱”形象地刻画了老松树的形态特征,其形态复杂多变,表面布满皱纹,展现出岁月的沧桑感。“将垂忽复仰,傲朴且矜秀”则描述了松树在风中或垂或仰的姿态,既显出其坚韧不拔的品格,又不失优雅与秀丽。
“画本不足云,取势学篆籀”表达了诗人对松树自然美的赞叹,认为即使是最好的画家也无法完全捕捉其神韵,只能通过书法的笔势来学习和模仿。
“来窥是何物,隔枝苍鼠透”描绘了行人在松林中穿行时,偶尔能见到松鼠穿梭于枝叶之间的场景,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却顾百里间,烟翠列如绣”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展现了松林覆盖的广大区域,如同一幅精美的织锦,烟雾缭绕,翠色欲滴。
“参错众草木,阴云暝白昼”描绘了松林中与其他植物交织生长的景象,以及云层遮蔽下的光影变化,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最后,“觉我面目殊,松光共坚瘦”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以及在松树的映照下,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仿佛与松树一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变得更加坚韧与瘦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松树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生命的顽强,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野人卧病不得眠,呜呜画角声凄然。
黄云隔断塞北月,白雁叫破江南烟。
山城地冷迫岁暮,野梅雪落溪风颠。
长门美人怨春老,新丰逆旅惜年少。
夜深悲壮声摇天,万瓦月白霜华鲜。
野人一夜梦入塞,走马手提铁节鞭。
髑髅饮酒雪一丈,壮士起舞毡帐前。
五更梦醒气如虎,将军何人知在边。
长城骸骨丘山积,群雄操戈争奋击。
将军手提三尺剑,长呼渡江天地坼。
马上叱咤风雷生,千人万人俱辟易。
新安坑平士卒怨,咸阳火烈宫殿厄。
衣锦得志归故乡,讵知缟素起相责。
陈平谈笑捐黄金,一朝君臣坐离隔。
事几尽逐亚父去,帷幄空虚竟无策。
吁嗟垓下兵尽折,慷慨歌声绕营壁。
八千子弟在者谁,独拥虞姬帐中泣。
仓皇不上亭长舟,膏血甘濡汉人戟。
回首英雄安在哉,古庙虚凉尚陈迹。
愁予泚笔一长吟,箫瑟江风暮潮急。
双藤本同根,长大附高树。
树倒何所依,不离树根土。
刘家好姊妹,嫁作儒家妇。
儒生游不返,姊妹何所去。
忆昔嫁夫时,各期以偕老。
今日无所归,骨肉自相保。
一炉铸两镜,悬置东西窗。
窗前无主人,两镜复一双。
哀哉复贤哉,刘氏有二孀。
龙江居人稠,市井若城邑。
陈君作江楼,尘杂不相及。
身閒千虑遣,日驻万境集。
群峙两岸山,一一如拱揖。
大海东南流,海气日呼吸。
长桥亘百丈,层塔崇七级。
微茫认岛屿,旷荡辨原隰。
潮声山外寒,岚气屋中湿。
古寺烟钟来,遥浦渔艇入。
霜晴凫雁浴,月白蛟螭泣。
宾朋事幽讨,觞咏属佳什。
蹇予簿书烦,乃受升斗絷。
公馀强登眺,诗思转羞涩。
江空岁年晚,日夕天风急。
行藏我何心,倚阑还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