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西天,登临意渺然。
野松千壁立,幽石抱云眠。
佛已成南祖,人今识亚仙。
悟真知未得,空愧主宾贤。
何处是西天,登临意渺然。
野松千壁立,幽石抱云眠。
佛已成南祖,人今识亚仙。
悟真知未得,空愧主宾贤。
这首诗描绘了南华寺的壮丽景色与深邃的禅意。诗人站在寺前,眺望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遐想与探索的渴望。“何处是西天”,一句便将读者带入了无尽的思考之中,引出对精神世界和终极真理的追寻。
“登临意渺然”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壮丽山色时内心的广阔与深远,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与净化。接下来的“野松千壁立,幽石抱云眠”,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南华寺周围自然景观的雄奇与静谧,松树挺拔如壁,岩石与白云相依,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神秘的画面。
“佛已成南祖,人今识亚仙”两句,既是对南华寺历史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寺内高僧智慧的赞美。这里的“南祖”和“亚仙”分别指佛教中的重要人物和传说中的仙人,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强调了南华寺在佛教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最后,“悟真知未得,空愧主宾贤”表达了诗人虽然向往真理与智慧,但自感尚未完全领悟,因此对寺中高僧及来访的宾客心怀敬仰与愧疚之情。这种谦逊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知识追求的执着与对智者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南华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与庄严,更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
太湖三万六千顷,如今试吞无一毛。
目力未应论近远,泰山之本只秋毫。
蚤年独出弃繻关,肯作辕驹老故山。
澒洞烟尘尝解难,从容矢石敢投艰。
尚馀长短苏张术,不值风云楚汉间。
还想湖湘对床酌,泪滂原草不胜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