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三万六千顷,如今试吞无一毛。
目力未应论近远,泰山之本只秋毫。
太湖三万六千顷,如今试吞无一毛。
目力未应论近远,泰山之本只秋毫。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广阔的景象,开篇即以"三万六千顷"的宏大尺度展示了太湖的壮丽。然而,诗人通过"试吞无一毛"的比喻,表达了自己面对如此浩瀚景色时的微不足道之感。这既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个人在宇宙面前的渺小。
接下来的"目力未应论近远,泰山之本只秋毫"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诗人通过将目力与泰山相比较,指出即便是泰山这样宏伟的存在,在太湖面前也不过如同秋天树木上的细小茸毛。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个人力量与自然界相比时微小感的深刻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传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无尽的敬畏之心以及个人的渺小。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优美,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一次成功尝试。
飘麝帘慵卷。好春那更到,新寒庭院。
正香尘似海,绮愁无岸。悤悤翠羽啼烟断。
剩几树、斜阳闲处恋。虬签转。
早唤起芳心,镫影窥罗幔。易变。
浮觞影事,按笛年光,冷梦醒初,寄语阆苑。
恨危栏孤倚遍。情更远。渺乡山、一片飞红意千万。
乍泪泫。蓦酒醒,惊霜琯。
又题琼人去,暗烟遮尽高楼晚。
吴春醒倦眼。记轻桡来时,柳丝初剪。
十二楼空,黯旧愁说与,谢堂残燕。
暗碧无情,偏占断、风亭烟苑。
一样阑干,怯倚斜阳,背花人远。何事香尘轻散。
更片片残山,泪鹃啼晚。
瘦损酴醾,对冷吟潘鬓,也羞妆面。
绮梦无痕,空剜藓、前题寻遍。
祗恐天涯醒后,东风又倦。
飘蓬一往无南北,伶仃更教轻别。
迸泪毫枯,沾霜鬓短,寸寸心尘难灭。荒波万叠。
念梦里神州,斗垂天阔。
索共书空,此怀休向海鸥说。
危枰残劫换尽,望长安何许,离黍宫阙。
乱后笙歌,愁边鼓角,偏又啼乌悽绝。浮生懒阅。
纵愿断香留,总成灰劫。未了芳情,渚兰空怨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