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山西北接阴山,鸟道悬云不可攀。
迁客北行何日到,家书时寄隔年还。
长闻刁斗城埤里,但见鼯貂树木间。
圣代岂终才子弃,莫教三十鬓成斑。
甲山西北接阴山,鸟道悬云不可攀。
迁客北行何日到,家书时寄隔年还。
长闻刁斗城埤里,但见鼯貂树木间。
圣代岂终才子弃,莫教三十鬓成斑。
此诗描绘了边塞之地的荒凉与险峻,以及远行之人与家乡的隔绝之感。首句“甲山西北接阴山”,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山脉相连的壮丽景象,暗示着远离繁华的边疆之地。接着,“鸟道悬云不可攀”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道路之险峻,云雾缭绕,仿佛连飞鸟也无法穿越。
“迁客北行何日到,家书时寄隔年还。”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远行之人对归期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迁客,即流放之人,他们北行的路途遥远且未知,而家书的传递却因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才能到达,这种情感上的隔阂与等待,增添了诗作的悲凉与无奈。
“长闻刁斗城埤里,但见鼯貂树木间。”刁斗,古代军队中用以报时或警戒的器具,这里借指边塞军营的生活环境。诗人通过“长闻”与“但见”的对比,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与艰苦,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最后,“圣代岂终才子弃,莫教三十鬓成斑。”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才子命运的关切与期待,希望在圣明的时代里,才华横溢的人不会被遗忘,即使身处边疆,也应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注。这句话既是对友人许典翰的鼓励,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呼吁,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与理想主义色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孤独,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深切的关怀与对公正时代的渴望,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和人文精神。
君不闻玉策之记言青松,三千年后脂如龙。
上如偃盖中有物,服之万寿颜如童。
老夫所爱不在此,爱其节操如君子。
无冬无夏长青青,一任群芳自红紫。
徐侯植德固似之,独立不为时所移。
清声久砭流俗耳,修干自具岩廊姿。
江城作宰始期月,家家受荫无炎曦。
凝寒天地正摇落,春色独在栖鸾枝。
吴生吾党称狂简,数株画出殊萧散。
老鳞习习云雾深,长须肃肃烟霜浣。
科头箕踞复何人,向风长啸胸怀坦。
子房迹寄赤松游,稚川印为丹砂绾。
别有缘堤几万株,君侯手种未胜图。
他年召伯甘棠在,不用秦封五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