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庆辞南陔,江程引西渡。
稍闻长淮流,遥见广陵树。
从亲三入都,皆子旧谙路。
抗志慕远游,焉得劳内顾。
别筵谢兰芳,归舟理金素。
曾是桑榆年,牵情日云暮。
家庆辞南陔,江程引西渡。
稍闻长淮流,遥见广陵树。
从亲三入都,皆子旧谙路。
抗志慕远游,焉得劳内顾。
别筵谢兰芳,归舟理金素。
曾是桑榆年,牵情日云暮。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儿子北征时的复杂心情与深情厚谊。首句“家庆辞南陔,江程引西渡”以“南陔”象征家庭的欢聚,而“江程引西渡”则预示着离别的开始,形成鲜明对比。接着,“稍闻长淮流,遥见广陵树”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渲染出离别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旅程的漫长和未知。
“从亲三入都,皆子旧谙路”表达了儿子多次往返京城的经历,以及对道路的熟悉,暗含对儿子独立与成长的肯定。然而,“抗志慕远游,焉得劳内顾”则透露出诗人内心对儿子北征的担忧与不舍,展现出深沉的父爱。
“别筵谢兰芳,归舟理金素”描绘了离别宴上的场景,兰花象征高洁与美好,而“归舟理金素”则预示着未来的希望与期待。最后,“曾是桑榆年,牵情日云暮”以“桑榆年”比喻晚年,表达了诗人对儿子未来岁月的牵挂与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展现了父子间的深情厚谊,也蕴含了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之作。
草庐抱膝方卧龙,狞飙撼户云埋峰。
冻鹊依依飞堕地,饥鹰侧翅低盘空。
岂知水官夜鏖战,鞭虬笞凤驱前锋。
茫茫万里混一色,远近高下俱迷踪。
松标特立凛生气,竹腰不折凌高风。
长江一派清不泯,浩浩独行天地中。
小民祁寒易咨怨,君子守道惟固穷。
有雪无雪两不问,仁耕义耨无歉丰。
君不见闭门无人僵卧处,任渠门外深丈许。
穷则当与凡民异,达则当为国之瑞。
何当燮理司化钧,坐令寒谷回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