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不到万松寺,晓春乘兴今来偶。
盘龙踞虎纵好在,郁翠流腴较昔丑。
僧云去岁即生蠹,所以苍株半枯朽。
佛泯生灭付不知,山无爱憎谁任咎。
咄哉成形坏亦随,荣誉已当毁应受。
不然山灵厌客来,示尽枯禅以寂守。
木必先腐虫生之,疑增讵在碎玉斗。
植中寿客乃如斯,不如斯者今知否。
两年不到万松寺,晓春乘兴今来偶。
盘龙踞虎纵好在,郁翠流腴较昔丑。
僧云去岁即生蠹,所以苍株半枯朽。
佛泯生灭付不知,山无爱憎谁任咎。
咄哉成形坏亦随,荣誉已当毁应受。
不然山灵厌客来,示尽枯禅以寂守。
木必先腐虫生之,疑增讵在碎玉斗。
植中寿客乃如斯,不如斯者今知否。
这首《惜松歌》是清代诗人弘历所作,通过对万松寺中松树的现状描述,表达了对自然与时间流转的深刻感慨。
首句“两年不到万松寺,晓春乘兴今来偶”,诗人两年未访万松寺,今日趁着春晨的兴致偶然来访,透露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敏感。
接着,“盘龙踞虎纵好在,郁翠流腴较昔丑”两句,描绘了松树的姿态和色泽,虽依然雄伟,但与往日相比,似乎失去了昔日的生机与丰盈,暗示着岁月的痕迹。
“僧云去岁即生蠹,所以苍株半枯朽”指出去年松树已生虫蛀,导致部分树木枯萎,反映了自然界的脆弱与生命的无常。
“佛泯生灭付不知,山无爱憎谁任咎”则借佛教的观念,表达了对生命轮回和自然法则的思考,山不因松树的生死而喜怒,体现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超然性。
“咄哉成形坏亦随,荣誉已当毁应受”是对松树命运的感慨,无论形态如何变化,最终都会归于毁灭,荣誉与毁誉都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
“不然山灵厌客来,示尽枯禅以寂守”假设山灵厌倦了人类的打扰,选择了沉默与静守,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木必先腐虫生之,疑增讵在碎玉斗”通过木腐生虫的现象,引申出怀疑与增加的无意义,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植中寿客乃如斯,不如斯者今知否”最后,诗人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中,反思人生的意义,提出疑问:像松树这样坚韧的生命,还有多少人能理解其价值?
整首诗以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为起点,深入探讨了时间、生命、自然法则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深刻而细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