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灯隐隐柳丝摇。楼近人遥。
春愁着意知深浅,恐难掩、两眉梢。
东风江上茫茫路,吹雨添潮。
便□流得残红去,莫流向、谢娘桥。
疏灯隐隐柳丝摇。楼近人遥。
春愁着意知深浅,恐难掩、两眉梢。
东风江上茫茫路,吹雨添潮。
便□流得残红去,莫流向、谢娘桥。
这首《落花时》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描绘了一幅春日黄昏,落花飘零的凄美景象。
“疏灯隐隐柳丝摇”,开篇以“疏灯”和“柳丝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疏灯暗示夜幕降临,灯火稀疏,柳丝摇曳则勾勒出柳树轻柔的姿态,两者结合,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又充满诗意的夜晚。
“楼近人遥”,进一步渲染了空间的距离感与情感的隔阂。高楼与远方的人相望,却难以触及,这种距离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上,也反映了心灵之间的隔阂,为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
“春愁着意知深浅,恐难掩、两眉梢。”这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春愁。春愁不仅仅是对季节更替的感慨,更是对人生无常、离别之苦的深切体会。诗人通过“春愁”的深浅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暗示即使努力掩饰,愁绪仍会在眉梢间流露,无法完全隐藏。
“东风江上茫茫路,吹雨添潮。”这里以“东风”、“江上”、“茫茫路”、“吹雨”、“添潮”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风吹拂、江面波涛汹涌的画面。东风不仅带来了温暖的气息,也带来了雨水,使得江水更加汹涌。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既是对现实环境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不定和不可预知。
“便□流得残红去,莫流向、谢娘桥。”最后一句中的“□”可能是个错字或留白,此处应理解为“便让这残余的花瓣随水流去,但愿不要流向那谢娘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和对特定地点(谢娘桥)的特殊情感。谢娘桥可能是诗人记忆中某个与美好回忆相关的地方,或者是某种象征,寄托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整体而言,《落花时》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春日落花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流逝的哀叹,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