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台未倾。俯深池,池未平。
行乐且及时,谁能俟河清。
曾闻王子乔,骖驾白鹿游层霄。
千秋亦共尽,天路空迢迢。
不如拍浮酒池中,右持杯,左持螯,被服纨素长逍遥。
临高台,台未倾。俯深池,池未平。
行乐且及时,谁能俟河清。
曾闻王子乔,骖驾白鹿游层霄。
千秋亦共尽,天路空迢迢。
不如拍浮酒池中,右持杯,左持螯,被服纨素长逍遥。
这首诗名为《临高台》,由明代诗人张萱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临高远眺的景象,同时融入了对人生短暂与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临高台,台未倾”,以“临”字开篇,营造出一种登高望远的气势,接着“台未倾”三字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接下来“俯深池,池未平”两句,通过俯瞰深池未平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界的永恒变化。
“行乐且及时,谁能俟河清”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下享受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反问,即在世事无常中,又有谁能够等待到黄河水变清的那一天,以此来比喻世事难料,人生苦短。
随后,“曾闻王子乔,骖驾白鹿游层霄”引用了古代传说中的王子乔乘白鹿升天的故事,象征着超脱尘世的追求和理想。然而,“千秋亦共尽,天路空迢迢”两句,又将这种追求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指出即便如此,最终也逃脱不了生命的终结,天路遥不可及。
最后,“不如拍浮酒池中,右持杯,左持螯,被服纨素长逍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建议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情享受,无论是饮酒还是品尝美食,都应以轻松愉快的心态面对,穿着华美的衣物,在世俗的生活中悠然自得。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世事无常时的豁达态度。
空翠浑无界。猛推篷四围山色,乌飞犹碍。
想见诗仙吟眺处,湘管一枝曾带。
认云气都经刻画。
眼底长江东下急,问何能流出兴亡外。
且还我,看山债。迎江塔影岿然在。
怅难寻夕阳天末,楼名镇海。
三国六朝如梦过,禁得英雄几醉。
早付与风飘雪洒。
不解近时何意绪,但茫茫总觉愁来会。
怀古恨,共君悴。
小小红船,恰好是、吴江平底。
早倚作、风波同命,水云知己。
但得南人如使马,不愁西子难随蠡。
到中流、篷背响诗声,鸥飞起。高七尺,伸腰抵。
宽五尺,摩肩挤。算最堪惊者,四边无地。
白月一床渔器具,青山六代侬行李。
快撑开、蠡壳两旁窗,山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