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三》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三》全文
唐 / 储光羲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野老本贫贱,冒暑锄瓜田。

一畦未及终,树下高枕眠。

荷蓧者谁子,皤皤来息肩。

不复问乡墟,相见但依然。

腹中无一物,高话羲皇年。

落日临层隅,逍遥望晴川。

使妇提蚕筐,呼儿榜渔船。

悠悠泛绿水,去摘浦中莲。

莲花艳且美,使我不能还。

(0)
注释
野老:乡村老人。
冒暑:顶着炎热。
荷蓧:手持草编的背篓。
皤皤:形容老人白发苍苍。
乡墟:乡村。
羲皇年:远古时代伏羲氏的传说。
层隅:屋檐。
榜渔船:划船捕鱼。
浦中莲:河湾里的莲花。
翻译
一个贫穷的老农,顶着酷暑在瓜田劳作。
还没锄完一整块地,就在树荫下安心躺下休息。
拿着草编的背篓的是谁?一位白发苍苍的人来歇息肩膀。
不再询问村庄的事,见到彼此依旧如旧。
他肚子里空空如也,却谈论着远古时代伏羲氏的岁月。
夕阳映照在层层屋檐,他悠闲地望着晴朗的河川。
吩咐妻子提着养蚕的竹筐,呼唤儿子划船捕鱼。
船儿悠悠在碧绿的水面漂荡,去采摘河湾里的莲花。
莲花鲜艳美丽,让我流连忘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农在夏日劳作的情景。开篇“野老本贫贱,冒暑锄瓜田”两句直接抒发了主人公的身份和艰苦的生活状态,他是一个生活在乡野、境遇贫寒且社会地位低下的老人,不畏炎热之苦,正在田间辛勤劳作。紧接着“一畦未及终,树下高枕眠”则展示了他工作时的疲惫和简单的休息方式——在树下找个高处枕着石头小憩。

诗人随后引入一个陌生的荷蓧者,他可能是一个过路人或是另一个农夫。他们之间似乎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在树下相互依靠,寻求片刻的休息。这里透露出一种乡村生活中的简单和平静。

“腹中无一物,高话羲皇年”则转换了诗人的情绪,他虽然肚子里空空如也,但仍旧能高声谈论古代圣明君主的事迹,这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的追溯,更反映出他在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超脱。

接下来的“落日临层隅,逍遥望晴川”描绘了诗人在黄昏时分,站在高处眺望远方河流的情景,这里既有时间的流转,也有空间的开阔。这种放眼四野、心旷神怡的状态,是对前文劳作生活的一种精神补偿。

最后两句“使妇提蚕筐,呼儿榜渔船”则是诗人观察到的周围景象,他看到妇女们提着蠶籠,而孩子们在河边玩耍,这些平实的乡村生活片段构成了诗歌最后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对农夫日常劳作和休息情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简朴而宁静的乡村世界。同时,诗人也在这平凡之中寻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状态的一种书写,也是对整个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一种深刻描绘。

作者介绍
储光羲

储光羲
朝代:唐   籍贯:润州延陵   生辰:约706—763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猜你喜欢

赠晖书记晖有伯时所画马甚奇

脱尽膏粱气,秖馀云壑姿。

囊中支遁马,笔下惠休诗。

木末鸟还语,花边蝶浪窥。

平章赖公等,吾病不能奇。

(0)

次晖书记韵

平生迈往回万牛,晚著坏衲乘虚舟。

僧中那得贾长头,对语亹亹连不休。

作夏深藏白莲里,心如此花映秋水。

梦随归云欲访之,邻垣华鲸喧枕底。

(0)

何生复用涂字韵喜予从东坡游作三篇见寄次韵答之后篇柬刘壮舆·其三

冰玉堂前十国书,君能读之行坦涂。

一洗谈天千古舌,吕梁大壑何时枯。

愿君不用校鲁鱼,亦须调笑酒家胡。

玉局仙翁无浪语,大禹以来未有渠。

(0)

寄微先驰

云横暮钟微,窗含远山曙。

卷祴正佳眠,候雁送寒暑。

观君弄泉手,岂是缝裳具。

独鸟不西南,长怀天际树。

(0)

吕信道以诗见遗作五字句报之

江州持月旦,严于亚夫营。

君为倒屣客,濩落四坐惊。

我从鄂沔来,会面邾子城。

新诗照窗几,颇复深而清。

作人有佳处,喜客家酿倾。

幽花不遣赏,未免遭讥评。

何当小拂掠,拚饮罄玉瓶。

(0)

庆上人以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为韵作十诗见寄次韵酬之·其六

材名参上流,徙薪知曲突。

趣向期真源,悟悦须法窟。

楚谣与汉风,要自非凡骨。

幻药不可当,灵根贵英发。

(0)
诗词分类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诗人
王实甫 谢庄 张廷玉 游酢 李开先 李百药 释宗演 鄂尔泰 裴夷直 吴兆骞 上官仪 杜审言 唐求 朱弁 王仁裕 商景兰 沈德潜 富弼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