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杨水部,苦欲同登太白楼。
楼前一回首,四郊烟雾风飕飕。
白也生爱此,死后神应留。
鲁人往往闻啸咏,深宵水底号蛟虬。
金尊绿酒满,玉镜清光流。
起见仙人犹独酌,锦袍坐对高城秋。
仙人从来小天地,生既能乐死何愁。
区区力士辈,玩弄如沙鸥。
浩然之气永不灭,真与元气空中浮。
彼哉撼树真蜉蝣,只向仙人粗迹求。
仙人闻之不满一大笑,飘然跨鹤归宣州。
自言宣州亦旧游,避人议论莫若青山丘。
风流杨水部,苦欲同登太白楼。
楼前一回首,四郊烟雾风飕飕。
白也生爱此,死后神应留。
鲁人往往闻啸咏,深宵水底号蛟虬。
金尊绿酒满,玉镜清光流。
起见仙人犹独酌,锦袍坐对高城秋。
仙人从来小天地,生既能乐死何愁。
区区力士辈,玩弄如沙鸥。
浩然之气永不灭,真与元气空中浮。
彼哉撼树真蜉蝣,只向仙人粗迹求。
仙人闻之不满一大笑,飘然跨鹤归宣州。
自言宣州亦旧游,避人议论莫若青山丘。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方豪所作,名为《太白楼席上追和先辈陈刚中》。诗中描绘了杨炯与李白的故事,以及在太白楼上的场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首句“风流杨水部,苦欲同登太白楼”,开篇即以杨炯对李白的仰慕之情引入主题,表达了两位文人的深厚友谊。接着,“楼前一回首,四郊烟雾风飕飕”描绘了太白楼前的景象,烟雾缭绕,风声呼啸,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氛围。
“白也生爱此,死后神应留”赞颂了李白对太白楼的喜爱,即使在他去世后,其精神仍能在此地留下痕迹。接下来的“鲁人往往闻啸咏,深宵水底号蛟虬”则通过民间传说,进一步渲染了太白楼的神奇与不凡。
“金尊绿酒满,玉镜清光流”描绘了宴会上的奢华与雅致,金杯盛满美酒,玉镜映照着清澈的光芒,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起见仙人犹独酌,锦袍坐对高城秋”则将场景转换为仙人独饮的画面,锦袍映衬着秋天的高城,充满了超脱尘世的意境。
“仙人从来小天地,生既能乐死何愁”表达了诗人对仙人生活的向往,认为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能找到快乐,体现了对生命的乐观态度。
“区区力士辈,玩弄如沙鸥”讽刺了那些追求权势的小人物,将他们比作随波逐流的沙鸥,形象生动。
“浩然之气永不灭,真与元气空中浮”强调了高尚情操的永恒价值,如同宇宙间最纯净的力量,永远存在。
“彼哉撼树真蜉蝣,只向仙人粗迹求”通过比喻,批评了那些只追求表面现象的人,指出真正的智慧和价值在于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后,“仙人闻之不满一大笑,飘然跨鹤归宣州”描绘了仙人对世间事物的豁达态度,以及他最终离开尘世的形象。
“自言宣州亦旧游,避人议论莫若青山丘”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远离尘嚣的山丘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浮梁田西多好山,峰峦矗立青云端。
宪台李君世居此,长溪叠嶂相回环。
修筠绕屋琅玕润,落花满径苔钱斑。
四时秀色恒在目,终日自喜钩帘看。
蛾黛横空山色媚,翠涛度壑松声寒。
有时读书不出户,六籍穷讨饥忘餐。
胸中文章粲星斗,笔下词藻生波澜。
一从擢科官执法,绣衣白简光朝班。
信知地灵产人杰,岂但泉石堪盘桓。
故山猿鹤好相候,承恩衣锦行当还。
我闻瀛洲居,景物一何好。
晨曦耀琼林,夕露泫瑶草。
清严犹秘府,图籍纷浩浩。
中有列仙儒,颜容长不老。
玉堂视草回,幽致协冲抱。
所尊鲁麟经,所黜汉鸿宝。
进秩贰春官,礼乐在论讨。
皇猷资黼黻,人物归品藻。
圣眷日弥深,况际时熙皞。
其乐如道山,何须访三岛。
繄昔濂溪翁,图启太极秘。
岂惟开后学,往圣亦能继。
襟怀复洒落,人皆仰光霁。
惟子古渝彦,性资喜纯粹。
皎皎鸾凤姿,温温瑚琏器。
蚤探濂溪学,妙理独超诣。
端居澹无营,坐挹庭草翠。
灵台湛虚明,物欲岂能蔽。
光风与霁月,悠然见胸次。
愿言穷道源,直要溯洙泗。
炎灰不复然,三国犹鼎峙。
孙郎启雄图,控地数千里。
丹阳号名镇,伯业肇于此。
吕侯膺重寄,才略真国士。
筑城漕渠壖,百雉一时起。
区区卫生聚,金汤谩曾拟。
曾未百馀年,寂寞见遗址。
春风草色青,夜雨苔痕紫。
在德不在险,斯言岂虚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