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女城头掩半扉,沈侯楼上锁斜晖。
听鸿前度同游尽,化鹤重来万事非。
山水娱人真不恶,文章惊世故多违。
何如有酒身长健,竟月登临莫便归。
婺女城头掩半扉,沈侯楼上锁斜晖。
听鸿前度同游尽,化鹤重来万事非。
山水娱人真不恶,文章惊世故多违。
何如有酒身长健,竟月登临莫便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与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首联“婺女城头掩半扉,沈侯楼上锁斜晖”以城楼和楼上为背景,通过“掩半扉”和“锁斜晖”的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岁月静好的氛围,同时也暗示着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颔联“听鸿前度同游尽,化鹤重来万事非”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听鸿”,指古代文人听雁南飞,寄托思乡之情;二是“化鹤”,源自《搜神记》中“白鹤三千年一变,化为人形”的传说,这里借以表达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变化的无奈。
颈联“山水娱人真不恶,文章惊世故多违”则转而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山水之美能给人带来愉悦,但文学作品往往难以完全符合世人的期待或规范,体现了艺术创作的矛盾与挑战。
尾联“何如有酒身长健,竟月登临莫便归”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希望在身体康健的情况下,能够尽情享受自然风光,甚至整个月都流连忘返,而不被世俗的束缚所限制。这种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质朴、纯粹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艺术以及理想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策杖山横绿野,乘舟水入衡门。
客来多从业县,僧去还指烟村。
春韭青青耐剪,香粳日日宜飧。
自愧薄沾冠冕,何如乐在丘园。
鸟散纷纷花落,人行处处苔痕。
水池偏多白鹭,畦隔半是芳荪。
柳径共知归郭,暮云谁使当轩。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却是成忧恼,珠金虚满堂。
满堂何所用,妻儿日夜忙。
行坐闻人死,不解暂思量。
贫儿二亩地,乾枯十树桑。
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
图谋未入手,祇是愿饥荒。
结得百家怨,此身终受殃。